B.温度是导致两个地区的大熊猫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
C.在佛坪,大熊猫为避免气温升高选择移动到高海拔地区 D.两个地区的大熊猫具有相同的季节性运动模式 73.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 是动物自身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性适应,其中包括对光、温度等 非生物因素的适应,通过采用内置记录活动水平传感器的项圈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 3 只野生大熊猫春季取食 竹笋期间的昼夜活动节律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如左图),从图中不能得出哪个结论:(单选)
A.光照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熊猫活动强度与节律 B.温度与大熊猫的活动强度之间也存在相关性
C.大熊猫在午夜前后还有行走、摄食等活动,具有夜 行性动物的特点 D.光线较强的中午前后是大熊猫最主要的休息时段
74.大型哺乳动物的迁移是一种水平或垂直方向上 季节运动的生物学现象。从 2006 到 2009 年,使用来自9 个 GPS 项圈和 22 个跟踪事件记录器的数据来描述四川 羚牛的迁移模式,得到了月份与生活海拔的关系(如左图)。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多选)
(图中横轴为月份,纵轴为海拔。n 代表样本量, 白色矩形框中部的粗线代表中位数) A.羚牛是一种进行季节迁移的食草动物 B.羚牛在夏季的生活海拔最高
C.羚牛在冬季的生活海拔最低
D .羚牛大多时间生活在海拔 2200m 以上的地区 75.对农田生态系统特点的叙述最准确的是(单选)
A.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稳定 性高;
B.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对自 然环境的服务上; C.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是半人 工生态系统;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总体生物 多样性水平最低。
76.用矮牵牛喂食黄毛污灯蛾幼虫,会引起幼虫呕 吐,恢复之后的幼虫拒绝取食矮牵牛。这一过程属于学 习行为中的(单选)反应模式。A.习惯反应 B.厌恶学习 C.联系学习 D.敏感反应
77.为研究 CEA、CA19-9、CA72-4 和 CA242 四项肿瘤标志物在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及转移复发中有无差异。 [北斗学友]分别检测了 58 名手术前患者,30 名手术后 患者及 19 名转移复发患者的四项肿瘤标志物(平均值±s),结果如下表。指出下列陈述正确的是:(单选)
A.表中数据服从正态分布 B.表中数据满足方差齐性 C.用方差分析检验方法进行分析
D.可以利用方差分析方法检验术前、术后及转移复 发三组所抽自总体的方差是否相等
四、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23 题,25.5 分) 78.《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的创立,不属于该学说的是:(单选)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力量; B.生物都存在变异,两个生物个体是完全一样的;
C.生物个体数量几何级数增长,但资源有限,必发生生存斗争,结果导致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 D.生物的进化是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隔离共同作用的结果。
79.在 2015 年某期的《植物研究》杂志中出现了植物的名称:Aconitum hezuoense W.T.Wang,sp.nov.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单选) A.这是一个新组合物名称; B.这个植物的属名是 Aconitum;
C.这个植物是由 W.T.Wang 命名的 植物的种加词是 hezuoense
80.根据最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维管植物之关系如下图:那么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A.整个维管植物可以分成石松类、蕨类和种子植物3 个单系类群。 B.所有的维管植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C.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具有比石松类植物更近的共同祖先
可利数据
下列没有然 汰; 变和 一 个
的植D.这个间 的
D.石松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相比具有比蕨类植物更近 的共同祖先
81.年龄结构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种群的未来 发展趋势。如果一个种群内,幼年个体数量最多,成年个体数量居中,老年最少,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单选)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82.用达尔文的生物演化理论来判断下面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多选)A.现代人类的基因组演化时间最短 B.地球上的生物来自一个共同祖先
C.所有原核生物物种都是很古老的 D.自然选择是推动生物演化的动力 83.关于点突变的说法,下列论述正确的是:(单选)
A.点突变都是在诱变剂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 B.不发生在编码区的点突变不会影响基因功能; C.点突变可能导致移码突变的发生; D.射线的照射是产生点突变的有效手段。
84-85.野生型玉米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存在淀粉,而基因 Wx 失活(突变为 wx)后,wxwx 纯合体细胞中不含淀粉,表现为果实皱缩。
84.确定纯合野生型植株中 Wx 突变为 wx 频率的最好 方法是:(单选) A.收集数百植株的玉米棒,计数皱缩果实的比例;
B.对玉米叶片进行切片,计数没有淀粉粒的细胞所占比例;
C.分别提取大田中每个玉米植株的基因组,对该基因 PCR 扩增后测序,计算突变序列所占比例; D.用碘液对花粉染色,计数未能着色的花粉所占比例。
85.如果皱缩果实所占比例为 0.0036%,则 Wx 突变为 wx 的频率为:(单选) A.0.18% B.0.36% C.0.72% D.0.6%
86.一个患血友病男孩的父亲小张曾在核电站工作过几年,小张和他妻子的家系中,没有人患过血友病。 在同一个核电站工作了几年的男士小李,生了一个软骨 发育不全的孩子,而他和他妻子的家族也没有出现过该 病。为此,小张和小李都起诉了他们的雇主。作为一名 律师,你更愿意接受谁的委托?(注:血友病是 X 染色体连锁的隐性遗传;软骨发育不全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选)
A.都可以,胜诉的可能性都很大; B.小张胜诉的可能性大,小李则不然;
C.小李胜诉的可能性大,小张则不然; D.两个人胜诉的可能性都很小,不要接受委托为妙。
87.许多生物体的隐性等位基因很不稳定,以较高的频率逆转为野生型。玉米的一个基因 C,决定果实中产生红色色素;等位基因 cm1 或 cm2 不会产生红色素。cm1 在玉米果实发育中较晚发生逆转,但频率高;cm2 较早发生逆转,而逆转频率低。据此,基因型为 cm1cm2 的植株自花授粉所得玉米果实可能具有的特征是:(单选)A.一半的果实具有小而少的红斑; B.一半的果实具有大而多的红斑; C.一半的果实既有小红斑,又有大红斑,小红斑数量更多;
D.一半的果实无色,因为没有 C 基因,cm1 或 cm2 不会 产生红色素。
88.羟胺是常见的诱变剂,它只引起 GC 对向 AT 对的 突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羟胺能够引起错义突变; B.羟胺能够引起无义突变;
C.羟胺能够使无义突变发生回复突变; D.羟胺能使大部分错义突变回复,但不是所有的。
89.若某外星生物 Schmoo 很类似于地球的二倍体生物。在 Schmoo 中,具有基因 G 的个体长相漂亮,而其隐 性突变基因 g 则决定丑陋外貌。一个漂亮的 雌性嫁给一个难看的雄性,它们的后代全都是由漂亮的 儿子和难看的女儿组成。由此可知:(单选)A.它们的儿子与漂亮异性婚配,生的女儿都会漂亮; B.它们的儿子与漂亮异性婚配,生的儿子都会漂亮;
C.它们的女儿嫁给漂亮异性,所生子女有 50%的可能性会丑陋;
D.它们的女儿嫁给漂亮异性,所生儿子有 50%的可能性会丑陋,女儿都会漂亮。 90.一个 X-连锁的显性等位基因 F 引起人类的佝偻 病。一个患此症的男性与一个正常女性结合,他们的儿 子患此症的概率为:(单选)A.100% B.50% C.25% D.0
91.人类 R 基因和 G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B 基因位 于常染色体上,它们都跟视觉有关,其中任何一个基因发生隐性失活突变都会导致色盲。假设有一对色盲的夫妇,他们所有的孩子(4 个儿子和 2 个女儿)的视觉都正常,那么,这位色盲的父亲 B 基因座的基因型如何?
(单选)A.BB B.Bb C.bb D.BB 或 Bb 92.红绿色盲是性连锁的隐性等位基因决定的。假设 一个处于哈迪-温伯格平衡的人群,每 10 个 男性就有一个色盲,那么:(单选)A.女性色盲比例远低于男性,但具体比例无法由题 干条件求得; B.女性色盲比例约为男性的 1/10; C.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 0.3; D.如果色盲男性只生女儿,则色盲基因的频率会快速下降。 93.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单选)
A.第一次减数分裂 B.第二次减数分裂 C.A、B 都有可能 D.以上都不对
94.假定某群体中等位基因 A 和 a 的频率分别为 0.2 和 0.8,并处于 Hardy-Weinberg 平衡状态,经两代随机 交配后,群体中杂合体的频率为:(单选)A.0.4 B.0.8 C.0.16 D.0.32
95.一名女子同时与两名男子保持密切关系,并生育了 3 个孩子。两名男子为争夺 3 个孩子而诉诸法律,都声称是 3 个孩子的亲生父亲。两名男子、3 个孩子及其母亲的血型(ABO 血型、MN 血型和 Rh 血型) 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多选)
A.男子 1 是孩子 1 的生父;
B.ABO 血型系统在本案例中对鉴定亲子关系基本无效; C.男子 2 是孩子 2 和 3 的生父;
D.Rh 血型系统在本案例中对鉴定亲子关系基本无效。
96.在玉米杂交实验中,用基因型为 AABb 的玉米(不连锁)作母本,基因型为 aabb 玉米作父本进行杂交,关 于 F1 果实基因型判断正确的是:(多选)
A.F1 果实果皮的基因型为 AABb B.F1 胚的基因型为 AaBb 或 Aabb
C.F1 胚乳的基因型为 AaaBbb 或 Aaabbb D.玉米果实果皮的颜色由合子基因型决定 97.根据下图中三点测交子二代果蝇后代表型的统计数据,下面判断正确的是:(单选)
修正:abc +++ a++ +bc a+c +b+ ab+ ++c
A.a+c 基因型和+bc 基因型果蝇是双交换的结果 B.ab+基因型和++c 基因型果蝇为亲本型果蝇 C.基因连锁的相对顺序为 a-c-b D.a 基因和 c 基因的遗传距离是 30.9cM
98.某区域地形起伏很大,海拔在 1600~4000m 之 间,气候和植被都依海拔呈垂直变化。常见物种包括藏马鸡、羚牛、白唇鹿、金丝猴、高原蝮、大 鲵等。此区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界(单选) A.澳洲界 B.古北界 C.旧热带界 D.东洋界
99.在自然环境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以种群的方式 聚集在一起,它们之间可以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或有利或有害,请指出下列的两两微生物组合中 哪一种可以形成共生结构:(单选)
A.根瘤菌与固氮菌 B.纤维分解菌与固氮菌 C.蓝细菌与真菌 D.光合细菌与根瘤菌
100.红王后假说认为以百万年计的时间尺度里,物种的灭绝率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在保持不变的物理环境中,进化也会无限的进行,因为每个物种都在不断进化 以适应其他种的变化。根据这个内容,下列表述中哪个 是不正确的(单选)。 A.进化的动力是生态系统中种间的相互作用
B.该假说的基础是协同进化 C.根据该假说,有性繁殖可以有效减少有害寄生物侵染的风险 D.在该假说描述的过程中,环境变化是重要的影响 因素
2016 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
1.【解析】D
细菌鞭毛的结构和化学成分都与真核细胞的鞭毛完全不同,不存在 9+2 的微管型式,而 是由 2~5 条,宽约 40~50 埃的微丝组成,其蛋白质成分是鞭毛蛋白。除螺旋体外,其他细 菌的鞭毛都没有质膜包被。虽然它们的基底也深入到原生质内的颗粒中,但这种颗粒与基粒 毫无相似之处。细菌鞭毛运动的能源不是 ATP,据认为是来源于细胞膜的电子传递系统产生 的一种电化学梯度。 细菌鞭毛的结构由基体(Basal body)、钩形鞘(Hook)和鞭毛丝(Filament)构成。G+ 菌仅有 S、M 两环,G-菌有 S、M、L、P 四个环。而钩(Hook)的存在使得鞭毛丝可以 360° 旋转,这也是真核原核运动形式的一点不同。因此本题 A 对,自然错的是 D,简单得很。而 BC 都是对的。我知道你们觉得基体有些坑,然而这只是因为真核的鞭毛基部那个中心粒变来的毛基体有时候也叫基体(kinetosome), 然而只是它和 basal body 恰巧都被翻译成了基体而已,并不是一个东东。 2.【解析】B
甾类激素为疏水的脂溶性分子,可以自由出入细胞膜。靶细胞具有专一的细胞质受体, 可与激素形成复合物,导致三维结构甚至化学性质的变化,而其它三类都有细胞表面受体。 如神经递质可以有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多肽类激素不能跨膜,而生长因子受体如表皮生长因 子受体 EGFR 本身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可通过膜上的酶偶联受体传递信号到细胞内。 3.【解析】BD
经典考研题原题。原题单选,答案只有 B。 非组蛋白是指细胞核中组蛋白以外的酸性蛋白质。它是一类不均一的蛋白质,约有 500 多种不同的组分;一般说来,所含酸性氨基酸超过碱性氨基酸,故呈酸性,带负电荷。另外, 非组蛋白常常是被磷酸化的。 非组蛋白不仅包括以 DNA 作为底物的酶,也包括作用于组蛋白的一些酶,如组蛋白甲 基化酶;此外还包括 DNA 结合蛋白、组蛋白结合蛋白和调节蛋白。由于非组蛋白常常与 DNA 或组蛋白结合,所以在染色质或染色体中也有非组蛋白的存在,如染色体骨架蛋白。 由于非组蛋白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它们是异质性的,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的特异 性,且在活动染色质中的含量要比在不活动染色质中的含量高。非组蛋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 功能,它是一类特异的转录调控因子,参与基因的选择性转录表达。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和 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如帮助 DNA 分子折叠,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域;协助启动 DNA 复 制,控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等。 组装核小体的是组蛋白完成的,A 不对。非组蛋白中的组蛋白甲基化酶可以通过甲基化 作用调节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之间的转化(染色质重建的过程这里就不多说了),但不能说 非组蛋白自身是异染色质的主要成分,因为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质 上没有显著差异,只是核酸螺旋化程度(密度)不同而已。因此 C 也不对。 其实协助 DNA 卷曲成染色体的过程也主要是组蛋白在帮助 DNA 卷成核小体的稳定结 构,但非组蛋白也参与了 DNA 分子折叠,同时考虑到染色体骨架(scaffold)在染色体包装 时为染色质提供了锚定位点,而它也是一种非组蛋白,故可以把D也算上。 4.【解析】A 无需解释。 5.【解析】B
花生细胞不存在中心体,纺锤体还是有的。线粒体提供能量那是都需要,但非直接。 6.【解析】BC
果蝇唾腺染色体处于体细胞染色体联会配对状态(somatic synapsis)。并且唾腺染色体 经过多次复制而并不分开,每条染色体大约有 1000—4000 根染色体丝的拷贝,所以又称多 线染色体(巨大染色体)。减数 I 前期同源染色体也会配对,减数II前期就没有同源染色体 了。有丝分裂前期自然一般没有。 7.【解析】BD
大肠杆菌原核,酵母菌真核,二者都有细胞壁,但大肠杆菌没有核而酵母 DNA与蛋白结合。大肠杆菌染色体DNA环状,而酵母菌线粒体里也有环状DNA。 8.【解析】A
BrefeldinA即布雷非德菌素A,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布雷正青霉菌等真菌组织 产生。布雷非德菌素 A 能通过阻止 COPII 被膜小泡的形成来抑制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蛋白质转运。所以涉及 COPII小泡的细胞器会受到影响,而其它膜性细胞器并不会。故发生变化的有膜泡、溶酶体和细胞膜。 9.【解析】D(A)
等电点的大小与蛋白质中 AA 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同时也受到介质中离子强度的影响。 一种蛋白质的滴定曲线形状和等电点,在有中性盐存在下可发生明显变化,这是由于蛋 白质分子中的某些解离基团可以与中性盐中的阳离子如 Ca2+、Mg2+或阴离子如 Cl-、HPO4 3- 相结合,因此观察到的蛋白质等电点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于介质中离子的组成。 蛋白质在纯水中的带电状态则没有其它离子干扰,完全由蛋白质分子本身 H+的解离和 结合来决定,这种条件下的等电点(使蛋白质分子正负电荷相等的 pH)称为等离子点。蛋 白质的等电点可以有很多个,而等离子点只有一个,因此等离子点是蛋白质的特征性常数。 某一蛋白质的 pI 大小与该蛋白质结构(空间构象)有关的,而与环境 pH 无关。等电 点的异质性在重组蛋白中表现明显,等电点聚焦时出现多条带现象,便可能是蛋白空间构象 差异(如二硫键错配)所致,其本质原因无外乎蛋白中的解离基团受邻近电荷影响,其 pKa 值发生移动。因此可见,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有可能影响到等电点值的。答案 D 虽然给的 是大小与形状,但也勉强靠点谱,而 pH 是一定不会有影响的。答案值得商榷。 10.【解析】B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合酶的部位不同,增大底物浓度也无法解除其对酶活性的抑制, 它不造成 Km 的增加。只有 B 是对的。 11.【解析】BD
ADEK脂溶性,其中 D 甾,AEK 萜类。B 族与 C 水溶。 12.【解析】D
搬运基本概念。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 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引发原因较多,如: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 体)、胰岛细胞抗体(ICA 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 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 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了上面的病毒感染,也包括婴儿期牛奶喂养、预防接种疫苗、气候、地理、 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毒素、以及应激等,它们均可能促使 1 型糖尿病发病,具体机制科 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从此看来,BC 是有关的,A 其实包括了一部分的 D(牛奶喂养)。综合考虑,选 D。 13. 【解析】C
既然都说最了,那就选与对照组 I 相比最显著的 IV(双心,P小于0.01)
题中图出自文献: 不同剂量 STZ 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的发病机制,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2, 432.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是一种氨基葡萄糖-亚硝基脲,是一种 DNA 烷基化试剂, 能通过 GLUT2 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2 glucose trasport protein)独自进入细胞。对胰腺胰 岛胰岛素诱发的 β-细胞具毒性。
14.【解析】ACD(BC)
为探清糖尿病病因,建立理想的DM(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动物模型是十分必要 的。动物模型也可以筛选降糖药物,可以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很多,如手术法、药物法、自发性 DM、转基因动物法等。国外 多采用自发倾向的糖尿病近交系纯种动物制作糖尿病模型,如 BB(BioBreeding)鼠,DB(Diabetes)鼠和 NOD(Non--ObesityDiabetes)鼠。国内多用传统的药物法诱导急性糖尿病模型,诱导的化学药物主要为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ein,STZ)和四氧嘧啶(AUoxan,ALX)。 由此可见,该方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 DM 模型鼠,用于研究糖尿病的分子机理并 开发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如本题表格出处文献便是在研究不同剂量 STZ 所诱导的小鼠糖尿 病模型的发病机制不同。首先大剂量(80 mg·kg-1 )STZ 可使胰岛 β 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分 泌明显下降,因而血糖迅速升高,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但其自身抗体并未呈现明显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血糖又有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胰腺腺泡细胞转化为胰岛 β 细胞所致。而 小剂量 STZ 可能由于仅破坏部分胰岛 β 细胞,其他未被破坏的胰岛 β 细胞可代偿这些损伤 的细胞,因此血糖早期升高不明显,但随着破坏细胞释放出自身抗原,产生自身抗体,继而 引起针对胰岛的自身免疫性损伤。Ⅱ组和Ⅲ组中成熟的T淋巴细胞的功能增强的结果进一 步证明小剂量 STZ 多次注射所诱导的糖尿病有免疫应答的参与;而胸腺细胞不成熟的 T 淋 巴细胞的功能抑制很可能是 STZ 通过某种机制干扰胸腺功能所致。由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糖 尿病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自身免疫的参与,因此,大剂量(80 mg·kg-1 )STZ 多次注射 可诱导小鼠产生 2 型糖尿病,而小剂量 STZ 多次注射则产生的是 1 型糖尿病。因此,该方法可探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并测试相关药物与临床治疗的效果,但无法用于替代病毒感染诱发的糖尿病,至于β细胞死亡的分子机制,已经是比较清楚的背景知识,故个人认为AD是理想的研究类型,答案值得商榷。
15.【解析】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