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葡萄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液体,效果较理想。
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淀粉。
(二)脂肪代谢——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贮能和供能物质 1.人体的脂肪贮备 最适宜的体脂含量,男性约为体重的15%~20%,女性约为20%~25%。
充沛的脂肪贮备为机体提供了丰富的能源。但若男性体脂>20,女性>30%则属肥胖。肥胖增加机体负担,并易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脂肪主要通过食物获得,糖和蛋白质在体内达到一定量后均可转变为脂防而被储存。因此,体脂含量可以通过调整食物摄入量及增加机体活动程度加以控制。但体内脂防积聚的趋势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
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脂肪在酶的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ATP。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运动,脂肪可被大量消耗利用。在安静时,脂肪也是心肌、骨骼肌的主要能源。
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体脂的积聚是由于摄入热量高于人体所需的能量,过多的能量在体内转化成脂肪,而且机体储存脂肪的能力几乎没有限度。所以,只有设法保持摄人量与消耗量两者间的平衡,才能保持人体的正常体重。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的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抑制脂防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因此,减肥的方式一是参加运动,二是控制实物摄入量。
采取单纯运动或单纯节食的方式减肥效果均不如采运动与节食相结合的方式,因为,运动加节食在减少体脂重量的同时,亦增加了瘦体重。应根据肥胖程度和个体体质,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骑单车、跳绳、健身操等运动,由于这些运动均具有负荷量轻、有节律感、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体脂水平。
运动不仅可以增加机体的能量消耗,达到减肥的目的,还有助于增强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提高肌肉的代谢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4.减体重运动量的设定和适宣体脂百分比 减体重的运动量常根据要减轻体重的数量及减重速度决定。每周减轻体重0.45公斤(1磅)较适宜,每周减轻体质0.9公斤(2磅)为可以接受的上限。
女性的体脂百分比含量至少应在20%左右,因为女性适宜的体脂百分比是月经初潮发生的必要条件,而女性体脂达到20%才能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
(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人体的特殊状态下的供能物质 1.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细胞的主要构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每日的摄取量与消耗量基本相等。根据每日食物中摄取蛋白质的含氮量与排泄物中的含氮量,可以了解蛋白质代谢的情况。
一般正常成人氮的收支保持平衡状态称为氮平衡。
儿童少年、孕妇、病后恢复阶段及运动训练过程中,蛋白质摄入多于排出,称为氮的正平衡。
饥俄、营养不良、患消耗性疾病、衰老和大运动量训练期间,机体蛋白质消耗大于摄入,称为氮的负平衡。
蛋白质在体内缺乏30%以上,将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蛋白质的摄入量至少必须与生理需要量保持平衡。
无论人体处于安静或运动状态,蛋白质均不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食物中糖类供应不足或是糖、脂肪被大量消耗后,机体才会依靠由组织蛋白分解产生氨基酸的方式供能。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是生命活动中蛋白质合成和分解的动态平衡过程,在长时间运动中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加,促进了运动后合成代谢的加强,使得肌肉质量提高,肌肉粗壮有力。因此,运动员增加食物蛋白质的摄入量,目的是增加肌肉 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而并非作为能源贮备。
2.关于蛋白质的补充问题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特别是力量、耐力项目的运动员的蛋白质补充非常重要。一般认为,成人蛋白质最低生理需要量约为30~45克/天或0.8克公斤体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由于组织增长及在建的需要,蛋白质的需要量为2.5~3克/公斤体重。运动员的蛋白质供给量比普通人高。在整个耐力训练阶段中持续补充,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预防运动性贫血的发生。
3.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神经、激素的调控下,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用。糖类、脂肪均是人体的重要能源物质,蛋白质在特殊情况下,亦可作为能源,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而其氧化分解途径均需经过三羧酸循环完成。
(四)水代谢 1.大体的水贮备及分布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成人体内含水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40%,细胞外液约占20%。水分布于各种组织器官和体液中。血液等体液含水量最多,可高达90%; 骨骼及脂肪组织含水量最少,约12%~15%。
人体的含水量受饮水及排汗量的影响较大,还因年龄、性别而异。
游离水仅占体内水的小部分,人体绝大部分水均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
水在体内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游离水,游离水可以自由流动,如血液、淋巴液组织液;
二是结合水,结合水与无机盐离子及蛋白质、糖原等亲水胶体颗粒结合,参与构成器官组织,如心肌所含有的79%的水分即为结合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