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市级联考】福建省南平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南平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

文综试卷

1.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

A. 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 B. 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 C. 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德的标尺 D. 用文献经典作为维护身份等级的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曲笔作《春秋》,意在维护周礼。材料中阐述不论是“为人君父”还是“为人臣子”都不能“不懂《春秋》”,即在强调《春秋》的作用,旨在用儒家规范作为判断是非的准则。故答案为A项。B项,该项叙述只是表象,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孔子维护的不仅仅是社会道德而是周礼即社会秩序,排除;D项,文献经典不能真正起到维护身份等级的作用,孔子只是借此阐述儒家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要作用,排除。

2.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时期形势示意图。据此推断,下列能反映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文学诗句是

A.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B.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D.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中“齐”“北魏”“柔然”“平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木兰辞》的时代背景,与当时北魏与柔然之间所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主人公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出击柔然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也使《木兰辞》千百年来流传不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大意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越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了行军速度之快及路途的遥远。故答案为B项。ACD项,《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出自唐朝杜甫的《石壕吏》,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表达了人们对美满团圆的追求和愿望。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3.下表是西汉到唐宋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这说明

A. 文景之治促进西汉人口的快速增长 B. 藩镇割据造成唐宋人口的急剧减少 C. 王朝更替导致古代中国人口的变动 D. 经济中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多战乱,北方人开始南迁,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均逐渐增加,符合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人口的区域迁移。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在西汉,不能说明唐朝、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户口数比例增加的史实,排除;B项,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只是北方人口相对于西汉时期是减少的,但是南方人口是持续增加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王朝更替不是引起古代中国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4.西汉刘向在《新序·节士》篇肯定先秦诸多有气节之士,汉代仅提苏武一人;而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认为汉代守节不屈者自然不止苏武一人,但唯独只有苏武青史留名。据此可知,对“节士”的看法 A. 缺乏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

B. 随评价视角拓展而趋于客观 C. 深受社会和历史环境影响 D. 受评判者的阶级属性所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可知,西汉刘向认为先秦有“诸多有气节之士”,“汉代仅”“苏武一人”;清代赵翼认为“汉代守节不屈者自然不止苏武一人,但唯独只有苏武青史留名”,显然清代赵翼的观点更加客观。故答案为B项。A项,无论是西汉刘向还是清代赵翼都认为苏武是“节士”,这肯定是有一定标准的,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评价历史人物固然受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但是材料没有涉及这些方面的信息点,排除;D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主要应该考虑被评判者的阶级属性而不是评判者的阶级属性,排除。

5.1896年,七十四岁高龄的李鸿章被清廷委以出使大臣,出访欧美六国。临行前家人恐不侧,专门准备一副楠木棺材随行,事后,李鸿章在致友人信件中抒发了对西方文明无限向往。李鸿章此行 A. 彰显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B. 萌发了学习欧美代议制的念头 C. 推动了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 D. 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描述了“七十四岁高龄的李鸿章”仍然在为“清廷”效力,并且能认识到东西方之间的差距,表现了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答案为A项。BC项,根据所学可知,李鸿章属于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并且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已宣告破产,材料只是写到李鸿章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并没有点明是政治制度方面,而且由于阶级属性所致,D项,李鸿章也不可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但只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真正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排除。

6.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外交临起于一战后。民众逐步参与过去为少数高官所垄断的外交事务,形成了声势前所未有的“国民外交”。这主要缘于 A. 中国是战胜国列强放弃在华的权益 B. 一战爆发给民众带来参与外交契机 C. 民国建立后出现政治多元化的局面 D. 新文化运动促进国民外交意识高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近代中国外交自“一战后”发生了变化,由“少数高官所垄断的外交事务”变为“民众逐步参与”的“国民外交”,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分裂,出现多个政治力量中心,北洋军阀看似统一,实际分为多个派系,无法形成对对方的有力控制,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一战”后中国人利用国际法、国际规则和国际机遇,主动融入国际体系,是一种外交进步,并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并没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更没有放弃在华权益,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世界大战并不是使民众参与外交的主要原因,该项表述明显是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而不是外交意识的高涨,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7.1935年11月,西北“剿总”张学良指挥五个师兵力,对陕甘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兵分两路,

直罗镇击败东北军。直罗镇战役

A. 发生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 B. 是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回击 C. 激化了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矛盾 D. 对西安事变的爆发产生了影响 【答案】D

【市级联考】福建省南平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南平市2019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5月)综合质量检查文综试卷1.古人认为:为人君父不懂《春秋》,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为人臣子不懂《春秋》,会因为篡狱而留下死罪的名声。这反映古代中国A.以儒家规范作为衡量是非得失的准则B.把《春秋》作为判断善恶曲直的标准C.将克己复礼作为评定社会道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g7d7ab4h1is530855j3blzb1bwa600hq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