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热工基础”课程以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有效利用以及热量传递规律为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是工程科学的学科基础,在工科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能源动力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两门课程单独开设,教学课时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的进行,开设“热工基础”课程的专业面有所扩大,不再局限于能源动力类,许多院校的机械专业也设置了学时较少的“热工基础”课程作为非动力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连接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纽带。[1]

笔者根据“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体会,对提高教学质量作了一些思考。

一、“热工基础”课程在机械专业中设置的必要性 “热工基础”课程的基本组成、“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相辅相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不断完善,由理论逐渐演变、发展成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科学性、实践性很强。对于从事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技术人员来说,能量的转换与传递存在于机械工程类工作

的各方面,在机械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生产、应用、管理等各个领域,都会涉及到热工学原理的应用,因此,“热工基础”课程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外的高等工程教育中,“传热学”和“热力学”课程的开设也很普遍。何雅玲教授和陶文铨教授曾经调查过国外20余所大学开设热工课程的情况。[2]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机械工程系、化工系、核能工程系、材料系等均普遍开设热工类课程。有的学校把热学类课程作为工学院的公共课程,如美国依阿华(Iowa)州立大学工学院在2000年开出的81门课程中(不含基础课),包括有电子、信息、计算机、控制、电磁场等系列的课程,其中热学方面的基本课程有4 门,即“热力学I”、“热力学II”、“传热学”及“热流系统设计”。在麻省理工大学、普渡大学及密西根大学等高校,“热力学”和“传热传质学”都是机械系设置的主要课程之一。

二、“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热工基础”课程综合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内容,各学科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既有基础课的理论性,概念多而且抽象,同时又具有专业课的应用性和技术性,是一门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一门难讲难学的课程。针对“热工基础”课程的特点,笔者及同行在教学实践中,对该课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以探求适于机械专业的教学新思路。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联系紧密,存在着不少交叉部分,有的内容互为前提。对于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两门课程分开讲授,学时充足,“工程热力学”56学时,“传热学”48学时。而整合成“热工基础”课程之后,两部分内容仍是以独立的篇幅出现,并没有融合到一起,学时却缩减成32学时。要让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热工基础”课程内容,必然要对“热工基础”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删减。哪些要讲、哪些要重点讲、哪些略讲、哪些又可以一带而过,而内容的侧重安排又是通过学时的多少体现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从整体上把握“热工基础”教学内容,将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把握其中的主线,围绕各章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等主要知识点展开,既保证了各门课程的特点,又加强其间的内在联系,使之构成系统的一门课程。

以能量守恒定律为主线,工程热力学部分“一种工质、两个基本定律、四个热力过程”依次展开。一种工质指的是理想气体,由此再深入介绍理想气体的定义、性质、状态参数、状态方程、理想混合气体的定义及分压力、分体积定律等;两个基本定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各自的表述、内涵及应用等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四个热力过程是后面分析动力装置循环的理论基础,包括定容、定压、定温、定熵过程,各个过程的特点、初终态参数之间的关系、过程在压容图和温熵图上的表示以及过程中

功量、热量的计算等。循环一章着重介绍动力装置循环,对制冷循环作简要介绍。

传热学部分可以概括为“三种方式、两个定律、一个公式”,由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对流、热辐射展开,两个定律、一个公式分别与三种传热方式对应,包括导热的傅立叶定律、对流换热的牛顿冷却公式、黑体辐射的四次方定律。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的教学仍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传统模式为主,这是由高等院校学生多而教学资源少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必须突破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适应我国高校具体情况的教学模式。要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借助图片、动画、视频等手段,演示效果好,讲解生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较好,但涉及公式推导等复杂内容,板书则可以避免多媒体教学速度过快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矛盾。

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以教师讲授为主,加入讨论、参观、实验等,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联系工程实际,可以介绍一些科技的新发展、新成果、新课题,开阔学生眼界,激发求知欲望。通过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热工基础”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可以引入具体实例进行比较说明。导热、对流、热辐射是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以救火为例,人代表介质,水桶代表热量,一个人拎着水桶跑步去救火类似对流,很多人传递水桶类似导热,改用消防水枪救火则和无需介质参与的热辐射类似。

3.师资队伍与业务水平

要提高“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讲授“热工基础”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也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队伍主体由学历层次较高的中青年教师构成,热工课程教师队伍同样如此。河海大学讲授热工基础的四名教师年龄均在40岁以下,都具有硕士学历。但也存在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对“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两部分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融会贯通等问题。

对于由“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内容组成的“热工基础”这样的应用科学,教师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对提高业务水平和丰富学识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对教学内容的取舍、编排,对例题、习题的选择自如也得益于相关科学研究的进行。

热力学、传热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如同样是25℃的房子,为什么夏天可以穿衬衫,而冬天却

要穿毛衣;冬天棉被经过晒后拍打,为什么感觉特别暖和等。教师如注意积累并在讲课中适当引用分析,努力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身边活生生的实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热工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学科平台课,包含“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础知识,但不是知识的简单合并。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做适当的调整,使“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授课中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2019年教育文档

机械专业“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热工基础”课程以研究热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换规律、有效利用以及热量传递规律为主要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内容,是工程科学的学科基础,在工科很多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能源动力类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两门课程单独开设,教学课时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24d3otwf507xn0uyq64mg6283nif00pz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