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

——以四大名著为例

(一)概说

1.小说

小说首先是一种叙事文体,“叙事”是它最基本的属性。 小说叙事又与史传等叙事文体不同,它还具有虚构性与形象性。 小说叙事的媒介以散体语言为主。

定义:小说就是用散体语言,叙述带有一定虚构或想象成分的故事,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的书..................................面叙事文学。 .....

2.小说类型

小说可以分为情节小说、性格小说和心理小说。 3.章回小说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这种章回体式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4.章回小说的四大类型: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以史实为依据,同时吸收民间历史传说故事,大致按照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一定的审美想象与艺术虚构,运用浅近通俗的语言,来讲说历代的兴废争战之事,从中揭示朝代兴亡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

英雄传奇:主要描写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目的在于展示英雄好汉的“奇情侠气、逸韵英风”。

1

开山之作是《水浒传》。

神魔小说:是以神(包括佛道以及民间神祇)、魔(包括所有鬼怪精灵)的出身修行、斗法飞升等为题材内容,以驰骋想象、神奇变幻见长,“幻中有真”、“幻中有趣”、 “幻中有理”,变相地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代表作是《西游记》。

世情小说:主要写的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开山之作是《金瓶梅》、巅峰之作是《红楼梦》。

(二) 《三国演义》:兴废争战的雄伟史诗

1.罗贯中的历史观与悲剧意识 英雄史观、道德史观:

儒家“内圣外王”的理论,有志图王者,只有加强内在的德性修养,实施仁政,以民为本,才能据有天下,所谓“国君好仁,天下无敌”,“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仁人无敌于天下”等等,都意在说明“仁义”乃是夺取天下,保住君位的必备条件;反之,若行“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虽得之,必失之”。

罗贯中反复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在小说中,他明确主张尊刘抑曹,歌颂以刘备为典范的仁君仁政,鞭挞以曹操为代表的暴君暴政,虔诚地渴望以仁义为本的刘备集团能平定奸邪纵横的浊世乱道,解民于倒悬,重建符合儒家道德理想的社会秩序。可是,历少却偏偏和他开了个玩笑,让他心目中邪恶势力的代表曹魏集团夺取了政权,统一了天下,而他倾注了一腔痴情的刘蜀集团,竟然悲惨地败亡了。残酷的历史事实对他奉为圭臬的道德理想的无情嘲弄,使他陷入了深深的悲哀和困惑中。

天命史观:朝代的兴衰,历史的循环,历史人物的命运等,都摆脱不了天命的主宰。

司马徽却笑道:“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与刘备辞行时更是说了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第37回,写诸葛亮的好友崔平州对刘备说:“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第38回,孔明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 第49回,赤壁之战后,孔明说:“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

第57回,孔明在荆州,夜观天文,见将星坠地,乃笑曰:“周瑜死矣。”至晓,告于玄德。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

2

小说结尾: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唯物史观

恩格斯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

2.《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

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研究中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历来众说纷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已出现过“为蜀汉争正统”说、“拥刘反曹”说、“反分裂,求统一”说、“忠义”说等几种主要观点。八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又陆续提出十几种新观点,诸如:“天下归一”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讴歌封建贤才”说、“歌颂乱世英雄”说、“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忠义变异”说、“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人才学教科书”说、“三本思想”说、“悲剧”说、“定命”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宣扬用兵之道”说、“赞美智慧”说、“保国安民”说等等。

《三国演义》主题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推究起来,这一方面是因为《演义》本身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意蕴,以至于上述各说均能从中找到赖以立论的依据,触及其思想意蕴的某些侧面;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研究者对于“主题”有着不尽一致的理解和界定。

“主题”一词本来是翻译引进的艺术术语,专指文艺作品的主旋律,后来才引申为一般文章的主要精神或基调。主题是一个开放、流动、不确定的概念。在古人那里,它可以叫“主旨”或“主脑”,侧重指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立主脑》所云:“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它也可以指作品整个形象体系所显示的客观思想意义,其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或相一致,或有距离,甚至截然相反。它还可以指读者通过作品的形象体系和故事情节所领悟到的中心意旨、情感趋向或意绪氛围等。既然如此,那么人们对《演义》的主题有着不尽一致的认识和把握,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

研究者在研究“主题”时,要首先交代一下是在哪种意义层面上界定“主题”内涵的,即自己所说的主题究竟指的是什么,否则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争论;而事实上这关键的一点恰恰为多数研究者所忽视。当然,即使研究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主题”这一概念,可由于其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相异,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不同,故而对于《三国演义》主题的认识,也仍然会见仁见智。

《三国演义》主题研究的诸种说法,毋庸置疑,会有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领略《三国演义》丰富的思想意蕴,但这并不意味着《演义》主题的说法越多越好,更不是说对《演义》主题的诠释可以随心所欲。对于文学作品主题的认识,如同对其他科学规律的认识一样,是以

3

某个特定的对象为基础的,必须要受作品本身的制约,这里需要强调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那种脱离作品实际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不管如何标新立异,都是不可取的;而瞎子摸象,各执一词的做法,也同样不足为训,因为作品本身的思想蕴涵是十分复杂的,不能只看到其某一个方面的意蕴就匆忙下结论,如同摸到大象的腿,就说大象像柱子一样,尽管大象确实有一部分像柱子,但是大象整体是否像柱子,恐怕还得全面地研究、分析完毕,才能下结论。

所以,即便是根据作品的实际描写,经过认真思索得出的主题结论,它们也有着高下优劣之分,或探讨的比较全面,或只着眼于作品的局部,或分析比较深入透彻,或还在作品的表面兜圈子,或更接近作品的实际情况,或只是个人的主观臆见。总之,对于主题研究,我们提倡的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将局部与整体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着眼于事物的主导方面,进行全面总结的科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庶几可以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3.关于为曹操翻案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学术界曾就如何评价曹操展开过热烈争鸣。争鸣是由郭沫若借新编历史剧《蔡文姬》等为曹操翻案引起的。1959年1月25日,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称曹操是民族英雄,但是“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1959年2月19日,翦伯赞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认为“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三国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为了宣传封建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他不仅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作三国的历史。”1959年3月23日,郭沫若又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替曹操翻案》一文,承认《演义》是一部好书,但认为“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他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在他并不是存心歪曲,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加以形象化的。但在今天,我们的意识不同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了!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对于郭、翦二老的意见,刘知渐、李希凡、袁世硕、苏兴,以及八十年代以后,程毅中、黄钧、沈伯俊等人纷纷撰文,予以辩驳,认为替曹操“翻案”,混淆了历史与小说的区别,从史学角度来看是不科学的,从文学角度来看也是片面的,因为《演义》在描写曹操的恶德劣行时也突出地表现了他过人的胆略和才能,兼顾到他性格的各个侧面,总的是做到了把艺术真实建立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故而“翻案”之说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这场关于如何评价曹操的争鸣,不仅有助于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而且也促使许多学者对《演义》的材料来源、曹操形象的塑造,以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引人思索的是,郭沫若一生写过多本历史剧,曾主张以“失事求是”为历史文学的创作

4

原则,因此谁会真的相信他竟连历史与小说的区别都分不清呢?看来,他当时为曹操翻案确实受到了毛泽东同志要求为曹操翻案等思想言论的影响。同时,“翻案”恐怕也是基于现实的考虑,即《演义》在过去人民生活中的影响的确是太大了,而一般读者又多习惯于以读史的眼光来读《演义》,认为历史上的曹操就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因此要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曹操,就必须向人们指出《演义》中的曹操是对历史上的曹操的歪曲,应该恢复历史上的曹操的本来面目。就此而言,为曹操“翻案”,虽然研究方法有误,但也并非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似未可全盘否定。

4.怎样理清小说的结构线索

(1)基本上按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来演绎和展示三国的兴衰成败;

(2)以刘蜀集团的兴衰为主线,以曹魏、孙吴集团的成败为副线,三条线交叉、穿梭,共同编织成一种辫子式的结构形态。

(3)对影响三国分合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进行重点叙述,使之成为全书的主要叙事骨架。

(4)为主要人物立传,让曹操、刘备、关羽和诸葛亮等依次成为构筑故事情节的核心人物;特别是诸葛亮,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出山后的主要故事,实际上就是其隆中决策内容的具体演绎,而他死后,姜维九伐中原,也是“受丞相遗命”,“以继其志”。

(三) 《水浒传》:草莽英雄的人生传奇

1.《水浒传》的江湖气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仗义疏财,济困扶危”; “吉凶相救,患难相扶”; “不分贵贱”,“无问亲疏”; 快意恩仇,不讲恕道。

2.梁山好汉为何反贪官不反皇帝?

毛泽东关于《水浒》的评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关于“反不反皇帝”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意见:

(1)《水浒》反对皇帝。理由是《水浒》将宋徽宗写成了坏皇帝的形象,写成了贪官污吏的总后台和保护伞,同时写了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梁山政权,写了梁山政权如何在实际斗争中如何打击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违背了天子的旨意,损害了天子的“威严”。

(2)《水浒》不反对皇帝。理由是:《水浒》对于宋徽宗虽有某种程度的批判和暴露,但并非要把他推翻,书中对宋徽宗还有不少赞词;水浒英雄反对贪官污吏的目的并不是“反皇帝”,而其

5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导读——以四大名著为例(一)概说1.小说小说首先是一种叙事文体,“叙事”是它最基本的属性。小说叙事又与史传等叙事文体不同,它还具有虚构性与形象性。小说叙事的媒介以散体语言为主。定义:小说就是用散体语言,叙述带有一定虚构或想象成分的故事,并具有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03n9rymm9ersa9r11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