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第3节 伴性遗传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与孟德尔遗传规律紧密相连,减数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
知识目标: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情感目标:认同基因是物质的实体;
认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科学家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三)重难点的确定 ※
教学重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依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
教学难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依据 二.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不断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猜想、实验并得出结论。比如问题探讨中“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答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甚至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
半。
探究式学习法: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的传授及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是不够的,教学任务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以及群体协商与对话等教学情境来实现。所以本节课除了传统的传授法之外,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达到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主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潜在作用。 三.教学设计思路
1、以“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一条主线
2、以“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为课堂的第二条线索 萨顿假说的证据——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体现了“假说——演绎”的方法。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问题探讨: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再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这是教材上设计的问题,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学生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联系起来,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哪怕说“遗传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体,”那我们这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
高中生物必修2《第4章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第3节伴性遗传一果蝇的伴性遗传》226北师大教案设计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