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 )
A.元谋人 C.尧舜禹 答案 B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故选B项。 2.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茫茫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A.阶级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诞生 答案 C
解析 根据“划为九州”“禹刑”可知,作为国家标志的疆域和国家机器出现了,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
3.通过甲骨文我们可知关于晚商描述的三个范畴:核心的有商、殷地区,即商的中心区,其次为土,有东土、西土、南土、北土,是指商的附属政权。周边为方,或四方是指疆域之外非商政体。由此可知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王权制 C.分封制 答案 B
4.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井田制下,土地属于周王及各级贵族
B.内外服制 D.宗法制 B.王的出现 D.世袭制的确立 B.炎帝黄帝 D.三皇五帝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答案 B
解析 宗法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具有较大自主权,不利于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周王所有),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在夏,故D项错误。
5.一位同学在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时候发现了“数典忘祖”这个成语。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映出周景王对祖先历史非常熟悉 B.反映出周景王时代诸侯争霸 C.反映出周景王时代天子权威下降 D.反映出晋国大夫的无能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而周景王时期,晋大夫没有给周王室交纳贡品,并且指责周王室没有给赏赐,反映了诸侯的强势,周天子权势下降,C项正确。A项曲解了材料本意,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B项错误;材料“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反映出晋大夫态度比较强硬,D项错误。
6.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铁锄范”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从戴鼻圈的牛尊推测,牛耕较普遍,故A项正确。B、D两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争霸战争本身不能推动工具改革,C项错误。
7.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C.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340年”“咸阳”可知,李有为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奖励耕织,奖励军功,为当时的人们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条件。因此,富商李有为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可以弃商务农,努力耕织;上战场杀敌立军功;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故②③④正确;①在当时并不能提高社会地位,错误。故选C项。
8.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C.人与社会的和谐 答案 B
解析 诸子百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各家主张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故选B项。A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儒家的主张,D项在诸子百家的主张
B.关注社会现实 D.关注人的价值 B.②③ D.③④
中没有具体的体现,均排除。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 A.政治运动 C.思想运动 答案 D
10.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
①皇帝至高无上 ②皇帝掌控中央 ③人治色彩浓厚 ④中央控制地方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③正确,“中央控制地方”材料没有体现,④错误。故A项正确。
11.(2020·山东济南期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皇帝制度 C.郡县制度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认为,西周的分封制,后来由于血缘关系疏远,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如同仇人一般。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项正确。
1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和重要载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朝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
B.三公九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B.①②④ D.②③④ B.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B.周朝时人们把汉字铸在青铜器上,中国从此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 C.秦始皇下令将小篆作为全国通用字体,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汉武帝时,纸质《史记》出版发行,开始用卷、册作为计数单位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已有文字符号,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故A项错误;有文字的信史从甲骨文开始,故B项错误;全国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质书籍才出现,故D项错误。
13.(2020·辽宁丹东期末)观察如图,说明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王侯封地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是汉武帝采取措施的直接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王的子孙的封地越来越小,所以并非“厚待”,故D项错误。
14.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
A.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
B.削弱诸侯王的实力 D.厚待诸侯王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