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股东侵权问题
在过去1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10.48%的平均增速,中国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亦高于其他企业,而同期,中国股市在经历了短暂的井喷之后便持续萎靡不振,似乎成了“国民经济晴雨表”的反向指标。公司一方面热衷于上市融资,1990年至今,国内A股累计融资4.3万亿元。另一方面,这些上市公司给投资者的红利回报究竟很少,据Wind的数据显示,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计完成现金分红总额约1.8万亿元。普通投资者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不超过30%,其所分享的红利最高不过0.54万亿元。也就是说,花费4.3万亿元真金白银参与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普通股东所获得的分红额不超过0.54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1年来,A股市场给予普通投资者的现金分红总额占融资总额的比率不足13%,仅9月19日一周以来,大股东减持过亿元的公司就有*ST昌九、*ST国创、太平洋、多伦股份、中银绒业等5家公司。
其中,中银绒业和多伦股份减持金额更已接近2亿元左右。如中银绒业控股股东宁夏中银相继于9月26日和27日通过大宗交易分别减持1430万股和1350万股,累计套现18560万元。①国内的普通投资者而言,他们还需背负印花税、交易佣金等,这几项交易成本甚至超过了红利。更为恶劣的是,许多上市公司竟然以再融资募集的资金给投资者分红。上市公司分红一般不超过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每股现金分红超过其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这意味着,这些分红源于配股融资,圈来的钱又成为现金分红的来源②。大股东随意圈钱,最终侵害了公司的利益和中小股东的收益权,已成为A股市场最
①
弱市增持逾四亿股 大股东频出手护盘过冬晓晴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②
刘淑莲、胡燕鸿在《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
1
为病态、也最令人痛恨的现象之一。控股股东侵权,已经成为侵害普通投资者、导致市场炒作风气盛行并制约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可以说控股股东侵权及受害者的救济已经成为公司法和证券法主要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控股股东侵权的理论根源,以及小股东将采取哪些救济措施分析,以期能够说明这一股市现象,更好的维护小股东的利益。
一法律分析 1.控股股东侵权简介
控股股东侵权指控股股东在商业活动中违反法定义务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依法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我国侵权责任法明确将股权作为侵权法保护对象。股权问题是公司法的核心问题,公司领域侵权法律规制将围绕对股权的保护展开。控股股东在履行其职责时负有合理的注意义务,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商事主体的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其中勤勉义务即为英美法上的注意义务。公司法和证券法均规定了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损害赔偿责任,这些规定属特别规定,应优先适用。因此,公司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责任不能一概而论,承担责任的主体应因行为人的身份不同而不同。
控股股东通过操作公司的控制权,把持公司董事会,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攫取公司利益,并侵害中小股东权益。实践中,控股股东侵权大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关联交易、溢价出让控制权、股份稀释、排挤压榨、内幕交易,夺取公司有利机会、侵吞公司财产等。公司是企业组织形式的一种,是一系列不完备契约(契约在司法实践中的责任或功能上不完全)的结合体,是“为了存续不同的计划安排,聚合生产资源以追求一个或数个无期限的目标的一种经济组
2
织”③。公司股东之间通过订立契约,规定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来调整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股东将自己的一定的资产交给对公司事务进行管理的股东支配,由这些股东使用他们所交付的财产来从事商事活动,将由此而获得的收益交付给自己。“由于公司股东之间的此种做法越来越多,现代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迫于压力也越来越多地认可股东之间所订立的此类契约,尤其是当此种规定符合公司利益的保护时,更是如此”④。
公司作为一种经济组织,通常通过法令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及调和分歧,不确定性因素可大大降低,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并且公司还可以运用比市场更为多样化的控制、奖励和处罚等工具,来减少达成契约和履约的成本。“现代企业的成熟特点,就是管理上的有形之手取代市场中的无形之手的过程。管理协调带来的节约要比通过增加生产或分配单位的规模而造成的节约多得多”⑤。因此,股东通过成立企业组织,可以节约市场交换产生的交易成本。公司本质上是用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替代市场上通过契约完成的交易,说明企业(公司)与市场是两个相互替代的手段。公司这种商事组织的规模是由在公司内完成交易的费用与在市场上完成交易的费用两者相比较而确定的,就是说,在公司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费用等于在公开市场上组织这笔交易的费用时,公司就没有必要再扩大了,再扩大也不会提高交易的效率。
2.问题产生的原因
现代公司组织形式的产生及其存在,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公司股东在从公司这种商事组织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公司的
③
[德]柯武钢,史漫飞著:《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16页。
④⑤
张民安:《公司契约理论研究》,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第46页。
[美]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重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570-578页。
3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这种特征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率或者股东自身能力不足的原因,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放弃了他们享有所有权的资本进行直接支配的权利,通过制定公司章程的形式,将公司决策的剩余控制权委托给董事会,董事会又将日常经营的剩余控制权委托给经理人员,股东把对经营决策的剩余控制权转化为对经营者选择的剩余控制权,但是他们保留了最终的权力,来确保自己的所有者身份和地位。公司控制权通过公司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和契约关系的应用,合理配置公司的各种权利,建立规范各类公司资源、公司相关权利以及公司治理等制度。控股股东通过选举公司的管理者等方式实现对公司的控制。随着商事活动日益发展,经营机构已经掌握了公司的权力,这种情况下,股东利益的实现必须通过公司管理者才能够实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公司,公司自治已表现为共同治理的法人自治”⑥。由于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即股东追求的目标可能不完全一致,控股股东一旦根据委托关系获得了自由配置公司各种资源的权力后,具有很大的空间去追求与股东不一致的经济利益。并且,控股股东在公司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公司的信息,比其他股东所能够获得的信息更占优势。因此,控股股东在某种情形下,在股东不知晓的情况下,控制公司,使公司逐渐成为其谋取私利的个人工具,中小股东将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公司自治的多数决原则不能有效解决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也不能解决控股股东对非控股股东的压迫问题。“权益冲突的合法解决途径是表决制度”⑦,在公司治理中,通过民主的形式,即当事方不同形式的多数决形成作为公司意志的集体决定。实践中,一般体现为多数集体决定,多数集体决定只是合理的决策机制,并不能作
⑥⑦
王红一:《论公司自治的实质》,载《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5期,第103页。 顾功耘,沈贵明:《商法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4
为决策的正当性的权威根据。多数决主要从集体利益出发,提高整体效率的制度具有不完全性,往往造成对少数人权利的侵害。这个制度很有可能使股东与经理之间的代理问题恶化,经营者拉拢职工监事,与股东监事对抗。“法律必须防范公司以及股东会的‘集体专政’倾向,使股东个人免受公司其他当事人专断意志的强制”⑧。总之,控股股东侵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公司的权力结构”⑨。
三中小股东的司法救济 (一)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我国《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侵害时,如果公司拒绝或者怠于行使诉权的情况下,股东可以代表公司,为了公司的利益对控制股东、董事、高管人员或者第三人的非法行为提起诉讼,通过司法救济途径来维护公司的利益。由于我国新《公司法》定位在修订层面上,对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创设是原则性的,可操作性并不强。司法实践中,无论在实体方面,还是在程序方面,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提起诉讼的管辖法院、法院立案时如何确定案由、诉讼费如何收取、公司和其他股东的法律地位的确定等等。
1.原告资格
我国《公司法》针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将提起代表诉讼的原告限定为:(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其提起股东代表诉讼没有资格限制;(2)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有持股时间和持股数量的限制,只有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才具有股东代表诉讼的原
⑧
刘桂清:《公司治理的司法保障—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理分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4期,第64页。 ⑨
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0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