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堂检测]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解析:选D||。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经济实力大增||,这时候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
2.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说: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司马迁认为汉武帝实行的文化政策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博采百家||,综合利用 C.文化专制政策 D.任各种学派自由传播
解析:选B||。材料的意思是说||,汉武帝广采百家之长||,因此其统治思想具有很强的适应力||,能够“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故选B||。
3.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所说的“道”应是指( ) A.世界的本原 B.封建社会的根本法则 C.君主的权力 D.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解析:选B||。西汉初董仲舒根据统治者的要求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世界本原不符合董仲舒的主张||,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等一系列的封建社会根本法则||,故B项正确;君主的权力只是“道”中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董仲舒所提出的“道”并不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错误||。
4.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解析:选C||。东汉出现“儒者气象”说明儒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巨大||,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建立以来到汉武帝时期指导思想的变迁||。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第1页/共4页
(2)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 (3)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这些深远影响有哪些?
解析:本题全面考查董仲舒儒学的特点、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第(1)问从图片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其变迁:汉初儒学与黄老思想并存||,后黄老之学占据上风||,汉武帝后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开始处于独尊位置||。原因从董仲舒改造儒学和汉武帝的推崇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即可;第(3)问从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1)变迁:汉初儒学与黄老思想并存;后黄老之学占据上风;汉武帝后||,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思想的合理成分后的新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汉武帝肯定儒学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儒学的正统地位||。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以儒学为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3)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言之成理即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图是西汉两位著名的皇帝:汉高祖和汉武帝||。汉朝之初||,汉高祖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七十余年后汉武帝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从汉高祖到汉武帝||,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变化||,统治者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是指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3.《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第2页/共4页
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周桂钿先生的意思是说||,西汉时期正处于上升时期||,服务于此时期统治者的思想也应该予以肯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思想主调是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其他几项说法过于绝对||。
4.西汉宣帝年间有一次发生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解析:选C||。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若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祸来警告他||,汉宣帝下诏的举动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5.“三纲五常”作为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进一步规范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下列表述不属于“三纲”的是( )
A.“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C.“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D.“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
解析:选D||。本题实质上考查“三纲”“五常”的内容||,A、B、C三项分别属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内容;D项属于五常中的“义”||。
6.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举贤良对策”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并未直接导致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
7.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历史众生相》中说:“……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只读一种书”是指( )
A.发动“焚书坑儒”
B.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提出“春秋大一统” D.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选B||。本题以顾颉刚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只读一种书”的含义是不在儒家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即只提倡儒家学说||,B项符合题意||。
8.“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这一现象表明( )
A.宗法制维系政治等级 B.礼乐制度的崩溃 C.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D.君主专制的削弱
解析:选C||。材料现象是“三纲五常”思想的一个体现||,它反映出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其他几项都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
第3页/共4页
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予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作答||,董仲舒主张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庠序来教化百姓行仁、义、礼等;“主要原因”则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措施”可直接从材料二中找出||,如设置五经博士、征选儒家学者做官、提倡儒学等;“作用”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巩固统治、发展教育和儒学地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回答||。第(3)问||,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归纳材料三可得出“巩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从儒学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角度回答||。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行仁、义、礼等||。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
(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