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级微生物学复习题
一、绪论
1、十九世纪哪两个焦点问题的争论促使了微生物学的诞生?
问题一:微生物不能自发产生 问题二:传染病的性质是什么
2、Pasteur 是设计怎么的实验来否定“自然发生学说”?
巴斯德实验:
巴斯德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阻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然后放冷静置,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
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孢子)。1864年巴斯德在法国国家科学院报告了他的工作。原定和他辩论的有名的自然发生论者F.A.
巴斯德实验意义
巴斯德通过试验证实酒和醋的酿造过程实际上是微生物发酵的过程,而且认为不同发酵是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所引起的,酒精发酵是有酵母菌引起的,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都是由不同的细菌所引起的。 意义: (1)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2)彻底否定“自然发生”学说 (3)为免疫学提供理论(预防接种)
3、什么是柯赫法则?
柯赫法则是德国科学家柯赫(Koch)(1843-1940)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他的前辈Henle的观点提出的一套科学验证方法,成功地验证了细菌与病害的关系。
其内容为:?1、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这种微生物 2、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来
3、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二、实验技术
1、提高显微镜分辨率的措施? 利用油镜可提高显微镜分辨率。
油镜的工作原理: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重要。普通光学显微镜通常配置有几个物镜,可分为干燥系和油浸系两种物镜。干燥系物镜与标本之间的介质是空气,而油浸系物镜与标本之间的介质是香柏油。
若玻片与物镜之间的介质为空气,则当光线通过玻片后发生曲折,产生散射现象,进入物镜的光线显然减少,这样就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反之,若玻片与物镜之间的介质为香柏油,当光线通过载玻片后,可直接通过香柏油进入物镜而不发生折射。
油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对微生物研究最为重要。利用油镜不但能增加照明度,更主要是能增加数值口径(N.A),也增加显微镜的分辨力。
2、微生物纯种培养的方法?
纯培养技术主要包括: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工业微生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厌氧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工业
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等。
(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技术
培养基:是将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用人工的方法配制而成的用于培养微生物的营养基质。
分类: 1.按来源分类 天然培养基 合成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
2.按特殊用途分类 加富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3.按物理状态分类 固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灭菌:是指杀死或消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营养体、孢子和芽孢。 消毒:一般是指消灭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和病原菌。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1.按照配方的组分及用量先分别称量并配成液体。 2 .根据要求调到一定的酸碱度(pH)。 3.若制成固体则加入2%琼脂并加热融化。
4.根据需要的数量分装入试管或三角瓶中,加上棉塞或盖上纱布。 5.包扎好灭菌后备用 培养基及常用器皿的灭菌: 1.棉塞制作与器皿包扎
棉塞起过滤的作用,只能让空气透过,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不能通过。 制作棉塞应采用普通未脱脂的棉花,医用脱脂棉会吸水,不宜采用。 用牛皮纸包扎棉花塞部分,防止水蒸气弄湿。
2.培养基与器皿的高压蒸汽灭菌
一般培养基常用0.1MPa,约120℃维持15~20min,便可达到彻底灭菌的目的。
优点:时间短,灭菌效果好。可以杀死所有的微生物,包括最耐热的细菌芽孢及其他休眠体。
注意:灭菌的因素是高温而不是高压,故灭菌锅内的冷空气要彻底排除,否则,压力虽然达到0.1MPa,但温度并没有达到要求
3.玻璃器皿的干热灭菌
比湿热灭菌法所需的温度要高些(150~170℃),时间也要长些(1~2h),且包扎器皿的纸或棉塞容易烧焦。
(2)无菌操作技术
目的:防止纯培养物被其他微生物所污染。
1.无菌环境条件:无菌环境是指在无菌室、无菌箱、超净工作室或超净工作台等无菌或相对无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操作。 2.无菌操作接种技术:接种时,关键是要严格进行正确的无菌操作,其要点是要充分利用酒精灯焰周围的高温区(无菌区),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