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的演奏方法及对作品OP.53《黎明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
作者:孙曼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6期
摘 要:贝多芬被世人称之为“乐圣”,他是近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8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也被称为“奏鸣曲时期”,在1803-1804年写成了《华尔斯坦奏鸣曲》OP.53,又被称之为“黎明”。 关键词:贝多芬;演奏风格;《“黎明”奏鸣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之家。贝多芬13岁便成为宫廷剧院乐队的羽管键琴手。贝多芬的创作体裁很广泛,有交响曲、钢琴曲、弦乐四重奏、协奏曲以及独唱、合唱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还被奉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圣经”。贝多芬不仅冲破了形式和贵族趣味的重重束缚,把人的主观情感和个性表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在音乐创作上付出了极大心血,他总是努力在作品中展现出独创性。从1802年到1816年是他的“中期”创作的时期,最主要的作品就有《“黎明”奏鸣曲》(作品53号)。 贝多芬奏鸣曲的篇幅通常较大,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对比和张力,虽然在他的某些早期作品中,还较多的承袭了莫扎特的衣钵,但很快他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贝多芬奏鸣曲OP.53《华尔斯坦奏鸣曲》又称《“黎明”奏鸣曲》是献给贝多芬最好的朋友卡尔·范·华尔斯坦伯爵。它也是钢琴艺术史的高峰,通常被钢琴家们奉为“圣经”。其中第二十一首,作品OP.53《黎明》,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活力,清新的气息和抒情的诗趣。罗曼·罗兰说:“这支奏鸣曲是《第六交响曲》之先声,也是田园曲。”该作品写于1804年,是他的奏鸣曲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末乐章“回旋曲”(Rondo)由一个“柔板”(Adagio)引子奏出,这个引子代替了慢板乐章。欢快的气氛使人想起伴着快乐歌声的乡村节日,此曲气势恢弘,篇幅庞大,适合在音乐会上演奏。
第一乐章C大调4/4拍有活力的快扳奏鸣曲式。这是个庄严雄伟,极为堂皇的乐章,它很好地发展了奏鸣曲式的各部分,激情与机智地使乐章充满了动感,尽管节奏多种多样,可是由于它以始终不变的脉动统一起来了,赋予作品丰富的内在涵义。C大调的主要主题以短促跳跃的节奏型,先在低高域以弱音登场,很快又在高音域弹出闪耀般的动机,犹如鸟鸣,我认为在乐曲第一乐章的第4小节,可以想像为作曲家贝多芬突然听到一丝的音响,而后又消失。运用前倚音,形成变化多样的节奏型,节奏明快、交替使用,它的主题动机得到了短短回答,填充了主题基本线条的停顿,表现出清新的鸟鸣音响画面。从35-41小节是温暖明亮恍如冬日的阳光,在音色的控制上要非常注意音质的集中与透明,力量沉下去,指尖要抓住键子,像“浮雕”般清晰。在这个时候,手掌和指尖要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运用大臂的力量,贴键将和弦往下送。在保证下键整齐,内声部音色统一的情况下,将重心移到小指,以突出旋律声部。从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