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劳动技能教育在各学课的渗透
2010-07-01 11:03:48|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说到中国的劳动教育,让我想到上学时老师给我讲的这样一个故事:国外某学校的一次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两点四十五时,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大。所有的中国学生愁眉不展,在演草纸上套用着复杂的公式认真计算着,而几乎所有的外国学生,都在旋动自己的手表……结果可想而知。令人惊奇的是,事后,当老师问起中国学生为什么不借助自己的手表时,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数学学科,应用计算方法去求结果,从没有想到过从别的途径找答案。
这个故事也许能够博您一笑,但笑过之后,是否又让您有所震撼呢?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也该有所反思呢?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生认为,数学学科的学习就要用计算?想想我们的教学吧,数学不就是用数来学吗?计算已经成为了数学学习的思维定势,自然不会想到有其他途径。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学科的分离往往让学生疏远了最简单的动手能力,而有些问题,动手解决往往更快捷。正所谓“该出手时就出手”。关键是如何才能弱化学生的学科观念,实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加强学生的动手意识的问题了。作为教师,这个重担,我们义不容辞。
首先,要立足劳动课程,扎实模仿性劳动。劳动技能是一切劳动的基础,而劳动技能的学习,则主要通过劳动课上的模仿学习。劳动技术教学内容丰富,学科特点十分明显。依据教材编排体系,有的放矢,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易学有用,且技能操作化复杂为简单,化综技为单技,易引起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掌握。做到“一课一技”、“一课一得”。不断连贯地训练,形成系统动手操作技能。
第二,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启发创造性劳动。我们不能否认模仿性劳动的基础作用,但永远模仿就永远都是在走别人的路。如同行路者永远走不出别人的路,而富于创造精神的开路者却能为自己、为别人开辟更多的路,而这条路就是发展之路、成功之路,甚至是生命之路。而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光靠劳动课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很多学科教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创造性劳动的身影。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课,就是一篇很好的创造性劳动启发教材。课文讲述了法国的一位科学家雷奈克在受到两个小男孩儿用铁钉划跷跷板的两端,可以彼此听到声音的启发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学习过课文后,可以让孩子们收集一些类似的受到启发而有所发明的故事,如:鲁班受到草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在蝙蝠的启发下,人们发明了雷达;在鱼的启发下发明了鱼雷。孩子们在学习和收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渗透了观察生活,创造发明的思想。如果有条件,可以就放手让孩子们去动手试一试,也尝试一种小发明,也未尝不可。这不正是运用劳动技能的好机会吗!
如今,在新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后,孩子们又多了一个创造的天堂。我班综合实践活动搞过这样一个主题《对公用设施的调查》,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发现了很多关于公用设施的问题,并积极地寻找答案,孩子们发现磁卡电话的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发现了人们占用盲道的现象严重,发现了公用设施的破损情况严重等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了解到
了人们对公用设施设计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并结合他们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他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是由于公用设施的设计不合理而引发的,应该对公用设施进行改进。于是,他们找到我,想成立个创意小组专门改进公用设施。我很开心,这不正是一次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好机会吗!没有想到,孩子们的创造力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就拿发现问题最多的IC卡电话来说吧,小组同学根据人们反应强烈的问题改进了IC卡电话,如给IC卡电话涂上了鲜艳的颜色,让它更醒目;在电话的顶端装了个灯泡,方便人们在夜间使用;又给电话装了个调节高低的旋纽,方便小朋友和残疾人使用电话;为了解决自行车占道的问题,又给它装了个围栏,这样无论什么人用电话都方便多了。此外还有报警邮箱、磁卡饮水机、报警垃圾箱、超载车自动检测设施等等,让人大开眼界。在惊叹孩子们想象力之余,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设想付诸实践,运用学过的劳动知识,制作小发明模型,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们又不断否定更新自己设想,最终一个个较成熟的公用设施模型造出来了。我在班里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制作成果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发明的乐趣、动手制作的成就感。谁能说现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以后不可能变成现实呢!
此外的许多课程都可以作为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开发平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学校劳动教育中按学科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学校每一个教师所肩负的重任。
第三,鼓励简单易行的科学验证,用怀疑的态度实施检验性劳动。在学习小学语文第二册《动手试一试》一课前,我给孩子们讲了伽俐略为了证明轻重铁球的落地速度问题,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来验证的故事。之后,我模仿《动手试一试》中科学家的做法,端来满满一杯水,向水里丢了一颗石子,杯子里的水便漫了出来,我问孩子们:“如果放进去的是金鱼,水就不会往外漫。这是为什么呢?”孩子们的说法千奇百怪,但最后我也没有把答案告诉他们,而让他们回家动手试一试再告诉我。结果,做过实验的孩子告诉我,“水还会漫出来,老师你讲的不对。”没有做过实验的孩子仍坚信我的说法,认为水不会漫出来。然后,我在孩子们面前把实验重新做了一遍,验证了做过实验的孩子们的说法,最后,我告诉他们:“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得出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只有用实践才能说服一切。”这次的实验,加深了孩子们对动手实践重要性的理解。
第四,鼓励协作性劳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些劳动的实践内容较为复杂,环节较多。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加之缺乏锻炼,在从事劳动实践时,有时会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的情形。在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时,应让学生结成对子或分成小组。当一人实践时,他人可以在旁提供帮助或照顾,以保证劳动实践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各类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形:教师讲述或演示得十分细致清楚,但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就是学不会,掌握不了,但往往经过同学的指点帮助后,他们很快就掌握了所学劳动技能的要领。例如思品课《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中有让学生设计校徽的教学环节,因为我们学校已经有了校徽,所以我把这一活动改为为班级设计班徽,这一活动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我让孩子们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大家都尽己所能帮助组里同学完成这一设计,画画好的画画,写字好的写字,还有专门出主意的。结果,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个个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习了分工、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并体验到了协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劳动课是要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的目的。而劳动观念的教育不仅只体现在劳动课上,各学科的学习都可以有意无意的渗透劳动观念教育。而关键取决于老师能不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劳动素材,不失时机的启发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动手实践的乐趣,从而乐于动手、敢于动手、勤于动手。
当然,光靠老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我们不防学一学美国。美国的父母亲十分重视培养子女的主动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他们在课内外动手实践机会多;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允许参观者动手操作。在课内也是如此。在家里,美国学生的家务也做得多,如在住宅四周剪草。另外,在有些商店里,也见到青少年学生在店里工作当营业员。在马路两旁,也见到青少年学生手里拿着牌子,要求擦洗汽车。
显然这些活动在我们中国还很难普及,当然这也是与我国的国情有关系的。但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教劳结合的问题,他指出:“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劳动人民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历史告许我们,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对于周围世界的了解无法离开劳动。我们不能忽视孩子们在劳动中得到的锻炼。中国学生的劳动能力教育正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我们期待今天的孩子们能真正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浅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
小纪小学 沈明湘
小学劳动技术课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对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作为小学劳动技术教师应该了解劳动课的课型和宏观把握劳动课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和实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劳动课的课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课堂讲练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谈话、讲解说明、演示等方法,讲授知识与技能。练是用引导启发方式,指导学生从模仿、半独立到独立进行操作实践。这类课型的教学中,应精讲多练,实践时间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应大些。如《缝手套》、《中国结》、《可爱的纸偶》等课。
2、家庭实践课。这种类型课的特点是劳动实践场地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演示示范,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知识要点后,回到家中由家长指导实践。再由家长填写信息卡,将学练结果反馈给教师。如《给妈妈洗脚》、《择菜》、《洗澡》等课。 我校每到“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