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简析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差异的原因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简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差异的成因

汉语言文学 刘路路

指导老师 杨峰老师

摘要 :《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杰出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女性形象。在这相似的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质。《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爱情是含蓄内敛的、被动的,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则是无所畏惧的、主动大胆的。总的来说,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爱情,唱响了一曲反对封建礼教的赞歌。 关键词:崔莺莺 杜丽娘 反抗 个性差异 成因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要背叛所

属的那个阶级的观念。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使得她在叛逆的过程中有时显得犹豫摇摆,半推半就,所以她的胜利是双重的。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最终冲破封建社会礼教的篱笆,不仅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更使“情”得到了升华,所以说她比崔莺莺更彻底,更主动大胆。因此,对于两位女性的这种形象,本文主要从生活环境,陪伴丫鬟的影响,追求爱情的方式,反抗的对象的力度不同以及对名利的态度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

一·她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

崔莺莺和杜丽娘都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所以具她们的叛逆性格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崔莺莺,父亲为她定下婚约,母亲处处用“女规”来严加管束,可正值青春春妙龄的她却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一度处于幽怨之中,如“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但是莺莺于普救寺在红娘的陪伴下却有一些自由,这是作品赋予她的“特权”,这种设置使得莺莺有着不同的内心节奏,一方面渴望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扭扭捏捏,引人发笑。其实对于崔老夫人来说,崔父的去世,家庭没落,莺莺的婚姻可以说是挽救家庭命运的砝码,却被张生的出现阻拦,莺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意识的产生势必不会按照崔老夫人的安排生活,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莺莺性格的

双重性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反而她的性格双重性在以后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这。这种反抗中的含蓄扭捏有一种可爱情态,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杜丽娘也处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她整日“长向花阴课女工”,接触不到任何陌生男性,而礼法、家规、女戒、妇道等像一重重枷锁紧套在她身上。崔莺莺还有一定的自由,普救寺的经历起码给了莺莺一个萌生爱情的机会,而杜丽娘却一直生活在一个严厉的环境中,白天打个盹儿都要被视为“无礼”,并连带埋怨其“娘亲失教”,裙子上绣了成双的鸟儿、成对的花儿都要引起母亲的大惊小怪。杜丽娘之父杜宝,和崔老夫人一样管制女儿,请私塾先生去管她,而这也是为了从儒教经典方面进一步拘束女儿的身心。杜宝这种严厉,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礼教,打着“为了女儿好”的名义,更是为了她将来嫁出去能光宗耀祖,博得个好名声。这种环境和莺莺相比,活得更压抑,也难怪乎杜丽娘不掩饰真情,大胆开放!于是,当杜丽娘进入花园时,便如梦如醉,顿生大梦初醒之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凭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成片,烟波画船······”,觉得自己委屈和痛苦。当杜丽娘完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时,她积极大胆的行动,“咱也有个人了”,她不仅敢说更敢做,即使为了爱情付出生命,也要完成自己的愿望。这样的丽娘将真情演绎得酣畅淋漓,变成鬼魂的她对待柳梦梅一往情深,所以她毫不顾忌地与阴间判官力争还魂。由此看出,杜丽娘反抗中的个性是直接真诚的,使得丽娘对礼教的反抗比莺莺更主动!做人,做梦,做鬼都体现出“至情”。

这样成长环境,《西厢记》通过曲折爱情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的控诉;而《牡丹亭》中的“情”除了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外,更多的是一种本能的情欲与原始的生命冲动,大胆冲动。 二·陪伴丫鬟的影响的不同

陪伴丫鬟在这两部作品中,可谓是增加女主角魅力的一笔,《西厢记》中的红娘在作品冲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她的设置使得整个剧更加波澜起伏。没有红娘的鼓励,崔、张的爱情不见得会有所发展,崔、张不会有成功的希望,有这样一位红娘的存在,反而说明了崔莺莺的软弱。红娘同情莺莺的处境,一面想要热

心帮助小姐成就好姻缘,另一方面因猜透小姐的心思被责怪,感到委屈,觉得自己枉做了好人。有趣的是,王实甫让红娘经常把道学式的语言挂在嘴边,例如察觉到张生的动机时,便搬出“男女授受不亲”的一套,从这种装腔作势中,可以看到她并不尊重什么礼教,却懂得把“孔孟之道”作为武器。后来在“拷红”一场,红娘摆出维护封建纲常的样子,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击中要害,“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从中,她泼辣机智的鲜明个性跃然纸上,莺莺在红娘的影响下,确实在她犹豫时,在她想退缩时,起到了很好的鞭策作用。所以莺莺爱情的反抗成功,少不了红娘的功劳。

而在杜丽娘的爱情中,春香可以说是杜丽娘性格的外化,如果说游园前春香还有比杜丽娘大胆泼辣的一面,而后面杜丽娘的整个思想却远远超出春香,她是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主宰者,完全靠自己。因此,在“闹学”、“游园”之后,春香在戏曲中是愈来愈不受重视了,几乎只是偶然带上一笔而已。春香的导引和陪衬,使得杜丽娘更为仪态大方,内涵丰富。汤显祖有意这样安排,突出丽娘,陪衬丽娘,所以,她没有必要和红娘一样具有机智勇敢的一面,这是戏剧冲突与矛盾的需要。

作者通过塑造要塑造红娘与春香两个配角不同的姿态来衬托莺莺和丽娘这两个不同主角形象, 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三· 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

崔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在“闹简”、“赖简”中的矛盾动摇以致变卦,不能不说是身受封建礼教的影响所致。莺莺的反抗看起来是一步一步,水到渠成的。她对命运的抗争仅仅是因为“门当户对”的封建礼教阻碍了她和张生的美满的爱情、婚姻。于是她机械的反抗礼,以致于“赖简”这样的高潮,莺莺的表现也没能给人惊心动魄的感受。这样的一个相国小姐走出可她自己的那堵墙,勇敢地担起对旧秩序叛逆的责任,相比杜丽娘,她虽然得到自己圆满的爱情、婚姻,却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震撼。

杜丽娘对于柳梦梅,却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在严格的封建礼教中,婚姻可以不以男女感情为先,但一般社会观念下,这种思想,特别是女性,是让人感到可耻的。“惊梦”一折

中便写出了杜丽娘与理想中的情人柳梦梅幽会的情节。可是,一觉醒来,竟化为乌有,反遭母亲训斥。为了理想,她情真意切,死而无惧,敢于立下遗嘱:“葬我于梅树下”,“春容藏在太湖底下”,抱定必死的决心,但是死并不意味着杜丽娘生命的终结,反而标志着新的斗争的开始,死后与阎罗王据理力争,争取与情人在现实中得以团聚。成为“鬼”的杜丽娘完全展开自己的追求行动,表现在她比梦中更为大胆和热情地去追求爱情, “生生死死为情多”的呐喊中,她寻找自己的爱人,从未放弃,最终历尽艰难,为情而复生,与柳梦梅在十分简陋的仪式下称意成婚。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至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能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而王实甫发出的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笔者认为这两者的力度此时已跃然纸上。所以,她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不同,也反映出她们形象的不同。

四·反抗的对象的力度不同

莺莺主要是对老夫人为代表的门户等级观念的抗争,强调“真情”。老夫人

教导莺莺严守闺教,不得潜出闺门,包办女儿的婚姻,为女儿的婚事劳心费神。在她看来,对女儿管教不严,以致做出“出乖弄丑”的事情,是害了女儿,把女儿嫁给一个“布衣”,也是害了女儿。但事实证明,她的这种爱对于女儿是一种伤害。一个是对封建束缚的卫护,一个是对封建束缚的叛逆,这就形成了冲突,一种爱与恨的冲突。老夫人对女儿的爱完全是从门第利益和封建礼教思想出发的,作者通过崔、张争取婚姻自主的过程,歌颂了这种进步的爱情婚姻观念,对表面看起来强大封建势力讽刺,批判他们的无知与落后。

构成《牡丹亭》的反方阵营,主要有南安太守杜宝和老塾师陈最良两人,杜宝主要代表顽固的封建统治阶级,陈最良则代表着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他们对杜丽娘惊世骇俗的举动不能理解,不肯承认。用杜宝的话说,是“古者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儿点点年纪,知道什么七情六欲?用陈最良的话讲,他活了一辈子,从来就不晓得伤什么春,动什么情。这些封建家长们的反常心态与扭曲人格本身就十分可悲,他们有如何理解杜丽娘的有情世界呢?

热情大胆的反抗女性,在不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偏偏发生爱情,这种封建时代

追求正常人自然而又合理的生活,本身就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蔑视和反抗。在冥界,有花神来保护她们;有判官理解杜丽娘的自然欲望,允许她还生阳世。而在人间,人间的礼教比阴间更为可怕。当得知女儿还生后,不仅不亲自勘验,反而再三奏本,请皇上擒打妖女,其实杜宝只是想要一个贞洁的女儿,也不认一位鲜活的杜丽娘,说到底是怕妨碍了他的官位尊严。

总的来说,杜丽娘与封建势力斗争的焦点是“人性的复归”,这种情和性中所包的不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它涵盖了更为深广的思想意蕴,反对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了男女之欲,包括了男女的情感、性爱,对青春的眷恋,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等等,同时男女之间表现出的“情”也肯定了现实中的“人欲”是不能被“灭”的,所有这些是《牡丹亭》所展现的新思想、新观念。 五·对名利态度的不同

《牡丹亭》与《西厢记》都以团圆结局鲜明地表现出肯定个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行动。王实甫把以往莺莺的悲剧故事变成了喜剧,大大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束缚的主题。《西厢记》的团圆更多地体现作者对爱情的礼赞,在礼赞中肯定了崔、张、红三位青年共同斗争的社会意义。崔、张在红娘帮助下恢复了勇气,形成了一种意志和情感的集体代表,他们的斗争也产生了弘广深厚的时代意志和社会情感。但是,崔莺莺与张生的团圆结局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崔老夫人在“逼试”中对张生说的“争揣一个状元”,这里团圆实际上是一种妥协,因为封建势力的代表崔老夫人终于维护了相国的门第,张生也满足了老夫人的要求,莺莺与张生的结合终于得到了老夫人的彻底承认,而且夫荣妻贵。王实甫写莺莺的追求只是爱情,她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时,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一再提醒他“此一行得官不得官,急便回来”。总之,在她的心中,“情”始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

但汤显祖创造的死而复活后的团圆包蕴了《西厢记》不曾有过的思想内涵,即封建礼教扼杀了青春和生命,并付出了生命。杜丽娘的还魂、团圆催人泪下,在追求理想的大道上,她比崔莺莺更为勇敢执着,斗争也愈加艰苦卓绝。但是相比

简析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差异的原因

简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差异的成因汉语言文学刘路路指导老师杨峰老师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杰出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qwt1z9y63xy6r95j4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