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2017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2017江苏盐城三模)下表为1952—1978年中国主要工业、农业产品产量数据统计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单位:百万吨)
粮食总产量 棉花总产量 原油总产量 钢总产量 1952年 163.42 1.30 0.14 1.35 1957年 195.05 1.64 1.46 5.35 1965年 194.53 2.09 11.31 12.23 1978年 304.77 2.16 104.05 31.78 A.技术落后导致粮棉产量长期停滞 B.“大跃进”运动改善了原有经济结构 C.国企改革使工业生产迎来了生机 D.“一五”期间工业产品产量增速超过农业
3.(2024江苏南通期末调研)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
A.“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人们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
4.(2024江苏四市一模)1953年2月,中共中央指出:“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材料表明把农民“组织起来”主要是为了( ) A.满足工业化的需要 B.克服分散经营困难 C.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D.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5.(2024江苏淮安、宿迁期中测试)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6.(2024江苏淮安、宿迁期中测试)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多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7.(2017江苏四市期中调研)下图是《新中国50年资料汇编》中的1952—1965年人均GDP增长率折线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53—1954年经济出现衰退,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负面影响 B.1954—1956年经济持续发展,说明中共八大的经济决策正确 C.1958—1961年经济出现波折,表明生产关系滞后生产力发展水平 D.1961—1964年经济不断发展,反映国民经济的调整卓有成效
2
8.(2024江苏南通二模)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某一时期连续十年间国内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对图中“C—D”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
A.“大跃进”运动促使农业产值提升 B.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C.国企改革推动轻重工业比例协调发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成效
9.(2017江苏如东、丰县联考)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突破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被乡镇体制取代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10.(2024江苏常州期末测试)下图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 )
A.市场调节已完全确立 C.对农业加大市场引导
B.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 D.放弃宏观的经济管理
11.(2024江苏南通三模)下图为1980年10月16日,我国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
3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12.(2024江苏徐州考前测试)邱家洪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的演进路径与未来走向》一文中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1978—1992年是目标探索阶段;1992—2002年是框架构建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改革( ) A.实现了重心向城市转移
B.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C.厘清了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D.开辟了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13.(2024江苏南京三模)《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14.(2017江苏镇江三模)观察国内生产总值及指数示意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大于指数主要得益于( )
A.国企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及逐步确立 C.对外开放吸引了外企投资
4
D.我国五年计划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15.(2017江苏盐城三模)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它( )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 B.是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标志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6.(2024江苏如东测试)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不再统一起来,势必加剧市场无政府状态,国家就不可能灵活地调动国家所掌握的现金和物资,不能保证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商业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而私营商业则逐年下降。1955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又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作用,又在不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兼具了西方制度的优点。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时时演变,相对而言,以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相对于更擅长抽象思辨的西方来讲,更有光明的未来。
——摘编自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4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