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A、课堂“活”起来阶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需要,实施“人文教育”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B、“活而不乱”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在课堂“活”起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控。
C、有效教学阶段,要求教师在“热闹场面”中“冷静思考”,探究有效落实目标策略--选择有效内容、确定有效形式、学生有效学习、老师有效参与,进行师生、生、生多元互动,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一般资源、创新资源、失误资源”并进行及时、针对、适度的指导。
(2)确保“双基”底线,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困难的学生保底,达到基本要求,让好的学生更好,是新课程所期望的。但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发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依然不少。为此,我们注意确保“双基”底线,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做好以下几点:
A、课后互检。每课时后,让学生对“双基”的掌握进行互检。如,认识生字,读通课文,计算,学完后由学习小组互相检查一下是否掌握,发现个别有缺漏,学习小组帮助辅导帮助。特别困难学生教师给予适当辅导。
B、阶段过关。比如,学完拼音,对学生进行认读过关,对所学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要求读正确。这是拼音的保底线,至于拼音音节不够熟练,可以在今后逐步加以训练。
3、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新理念的学习和运用,带来了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三、全面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够较好地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小结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
(一)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问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不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比较牢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反之,学生只是被动,消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在学习上完全依赖教师,课堂教学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了学生在课堂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有可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中,我们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方式教学,提出了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的教学改革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了发现学习这一方式,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发现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也不一定是机械的学习。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来源和学习过程的性质,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发现”和“机械——有意义”两种维度,应该说它们之间是互不依存,相互独立的,与往不同的观点是发现学习既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同样,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是对学习活动进行划分的两种维度。几种类型学习的组合可以产生几种类型。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机械的发现学习。
学 生 学 习的 基 本 类 型 学习类型 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机械的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机械的发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机械的或被动的学习方式。相信学生获得的大量学科知识主要是来自于通过设计的有意义的讲授教学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只要教师呈现的学习材料能够与学生学习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一种实质性和非任意性的联系,而不是形式的和人为的联系,并且学生具有内部学习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生的接受学习完全可以产生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新知识与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建立一种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是判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有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的标准。如果重返接受学习符合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和基本要求,不仅不是机械的和被动的,它同样可以是一种主动的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现学习不能满足的意义学习的条件,它将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从学习的过程来看,主要有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两种状态,也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四种基本类型:主动参与的接受学习,主动参与的发现学习,被动参与的接受学习和被动参与的发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判断学生学习方式好坏和优劣的标准并不在于是进行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而是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否在积极独立地进行思考,是否在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果学生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是在消极被动地进行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不可能有较大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