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及预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本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正是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面对水平三的学生,掌握和运用本教材的思想和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使我们的体育运动更有声有色。对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并且知道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2.了解并掌握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二)重难点; 重点:运动损伤的预防
(三)教法与学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调查问卷、合作学习
二、选用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积极提倡的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的精神,结合安全教育工作在我校广泛开展,我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项目选作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旨在通过对该项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和帮助别人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因而,我选择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为本课主教材。
三、重难点及突破:经过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理解与分析,我认为本节课重点为:运动损伤的预防,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难点:具备正确的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技能.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思想上,轻理论讲解教学,重实际操作。在教学方法上,轻讲解,重启发,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多层次的评价,来增强学生对操作技术动作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于模仿,乐于冒险,对体育活动兴趣浓厚,然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对安全运动的常识了解有限,而且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期,弹性较差,易于损伤。了解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谓终身受益。
三、本课的设计思路及主要特点:
根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学习的动力”及水平三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的特点,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寓教育与活动之中,寓创新与教学之中”的总体设计思路,创设适合学生身理心理发展,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结合起来。
(一)、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也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而兴趣来自于学生的体验、好奇心和鼓励!本课我们在教学的四个环节中都着重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说自己身边的故事,通过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掌握知识和技能,时时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能量充分展示出来。
(二)、教学程序:
为了体现健康第一,学生主体的课改思想,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讲述我们身边的“马大哈” 导入,来揭示课题。 这些马大哈全部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周围,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能很快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这一部分大约用时三至五分钟。 2、自我测评,提高意识
类似于调查问卷的自我测评,让学生在检测中对自己的安全意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对运动损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一部分时间约为五至八分钟。 3、合作学习,掌握知识
老师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先自学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再根据原因进行讨论,找到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分工
合作做好摘录。四人合作小组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了解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
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合作学习的轻松氛围更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这一部分的时间约为五至八分钟。 4、动手操作、掌握技能
借助课件,通过老师介绍几种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再通过同学间的操作演示学会几种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的介绍和演示给予学生初步的了解,学生间相互的操作演示给了学生实际经验的积累,而本课的难点也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突破了。
这一部分的时间约为十分钟 5、自主作业、巩固知识
出示四道作业题,两人小组,选择其中之二完成。 (1)、说出三种你认为最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2)、说出三种你认为最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 (3)、简单说一下肌肉痉挛的处理方法。 (4)、说一说擦伤的简易处理方法
这一部分时间约为五至八分钟 6、小结
小结课时内容。 这一部分时间约为三分钟 (三)课程设计特点说明;
在课的构思中,从教材的重难点入手,通过细致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了本节课的设计与安排。在课的讲述中,淡化教学进程,突出教学环节,通过\发现--练习--体验--交流\的环节,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在教学方法上,轻讲解、重启发,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不同难度的组别中练习,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提高了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