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9(9), 1382-1386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4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99193
问题引领,唤醒思考,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马稚书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4年8月28日;录用日期:2024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24年9月18日
摘 要
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通过双向互动,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探寻语文奥秘的过程。随着当下“个性化”、“主体性”、“全面发展”等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切实体现,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是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也是该阶段的基础核心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塑造,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学习的成效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追问,才能学好语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Problem Leading, Arousing Thinking, Learning to Lear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Primary Chinese Teaching
Zhishu Ma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ththth
Received: Aug. 28, 2024; accepted: Sep. 11, 2024; published: Sep. 18, 2024
文章引用: 马稚书. 问题引领, 唤醒思考, 学会学习[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9(9): 1382-1386. DOI: 10.12677/ass.2024.99193
马稚书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be a process of exploring Chinese mysteries in a purposeful, organized, and planned way through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ith the deepening of modern educational concepts such as “individualization”, “subjectiv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students’ dominant status in the classroom has been effectively reflected. This also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in training students to find problems, think about problems, solve problems and arous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blems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hinese is the collective term for language ability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t is one of the main subjects of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and the basic core curricu-lum at this stage. Strengthening the shaping of students’ problem awar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exploration, and en-courages students to find, think about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Questions” are the ke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Only when “questions” continue to appear, and keeping asking questions, can we learn Chinese well.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 Awareness, Cultivation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1. 源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诉求
虽然大多数孩子从牙牙学语就不断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也乐于探索其中的奥秘、解开心中的疑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问题意识却逐渐淡薄,对新事物的探索欲降低,多数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自身的思想意识、行为能力以及思维水平等还有待提升。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面临各种学业困惑,如果这些困惑和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问题就如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产生负面影响,心理上自我怀疑,学业上形成不良循环,重则挫败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积极性。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和合作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应该从学生的身心特点着手,尊重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1.2. 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应当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1]确立适应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就是要改变以往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形式使得多数学生依赖于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和知识输出、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容易造成学生丧失探索和发现的兴趣,懒于思考,出现学而不问的现象,同时也脱离了语文
DOI: 10.12677/ass.2024.99193
1383
社会科学前沿
马稚书
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
现代教学论研究也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2]。尤其重视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这里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欲求探究的心理状态。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促使个体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
1.3. 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
问题意识能否得到切实的培养,关键还在于学生自身。因此,承接上述课标提出的要求,应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从自身需求着手提出问题并思考。陈惠芳在阐释“问题导学”时指出: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为纽带,以学生为主体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注意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在过程中着重解决主要问题,同时“师生主动对话,不断生成新问题”,“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预设与生成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4]。不仅如此,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更是需要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单纯为了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增设的。基于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张丹提出了一个“问题引领学习”的学习模型(图1) [5],提供了语文课堂中问题教学的借鉴范式,凸显了问题教学本身的教育价值。
情境体验问题产生问题解决反思总结
Figure 1. Learning model of “problem led learning” 图1. “问题引领学习”的学习模型
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问题意识
2.1. 以生为本,树立问题意识
墨子提出一个影响深远的教育观点——素丝说,这是关于人性的学说,认为人性不是一出生就具备的,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其自身的一些心理、行为、思维方式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身心发展尚未完善、可塑性极强的小学生产生深刻影响,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更应当树立问题意识,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和热忱,给学生做好典范。问题的提出是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跳板,教师还应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沟通的桥梁,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构建和谐、积极的师生关系,打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发问、积极思考、创新探索,提高问题意识和创造力,逐步形成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水平。
2.2. 教授方法,让学生会提问
1) 通过课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5]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产生疑问、探索问题的动机的培养和探索方法与思路的发展。想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提出疑问,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敢于质疑的能力,教师也应加强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的专业能力,让学
DOI: 10.12677/ass.2024.99193
1384
社会科学前沿
马稚书
生在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萌生问题意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在备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教法,教学情境的创设也要备进教案,预设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反应,这样才能打开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发散性思维。
例如,学习《落花生》一课时,为了突出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通过提问: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树上,是在炫耀吗?作者明明以《落花生》为题,为什么又提到这些鲜红可人的水果呢?用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唤起学生的经验,体会花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新课时,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他们发展的内驱力,是其自身潜能得以释放和展现的先决条件,有了学习兴趣便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和学情创设“问题的情境”制造悬念,带着疑问进行学习,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疑惑的冲动,发挥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由被动的知识输送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 通过课堂学习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现代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更多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由“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一言堂”的情况较少出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问题,提出在探究之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理解问题的方向的思路,让学生通过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来解决困惑,逐步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有通过不断产生问题并追问、解答问题,才能有效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提升学习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此外,经过课前预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资料的查找、梳理及补充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更具有普遍性和教育价值,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名师于永正在执教《祖父的园子》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有哪些问题,学生的疑问大致有:作者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里有哪些东西?整堂课基本上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展开,学生自主参与到问题的解答中。以问题的形式引领课堂,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引导学生带着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通过课后习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后习题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负担,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查漏补缺,发现问题和不足,强化自身的语文技能。借助课后习题,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部分学生还能从课后习题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总结出新的问题,从而推动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这与当下倡导的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等教育理念相符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课后习题时,要针对学情进行适当取舍,如果把所有的课后习题都机械化地安排给学生完成,反而得不偿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习质量。只有完成具有探究意义、能够延伸课堂所学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后习题,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3. 联系生活实际,倡导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更是一门关于生活的艺术。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蕴含着诸多的教育素材,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所用,且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善于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留心生活中的事物,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素材,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利于理解问题,能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问题意识,养成追问、质疑的学习习惯,以便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主动解决问题,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语文素养。
DOI: 10.12677/ass.2024.99193
1385
社会科学前沿
马稚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的产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推器,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通过思考和探究,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在问题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晰,并且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调动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多角度、立体化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在促进思维不断深化的同时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综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时机、善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让学生以探究问题的形式学习语文,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语文课堂的魅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形成高效的问题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1. [2] 张清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32): 149-150. [3]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8.
[4] 陈惠芳. 问题导学: 开展“对话式教学”的应然之道——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 2013(8):
64-67. [5] 张丹. “问题引领学习”: 让儿童学习走向深入[J]. 中小学管理, 2017(6): 41-44.
DOI: 10.12677/ass.2024.99193
1386
社会科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