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一中2016级高一年级3月阶段性检测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合计60分)
1.据史料记载,周武王因神农氏的后代文叔知礼守节,勤勉有功,便将其封于许,建立许国。后人便以国名“许”为姓氏。由此可知,与许姓来历有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礼乐制
2.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权威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A.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4.在中国古代,常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的做法,体现的是以皇权为代表的个人立法与决策,后实现一定的法定决策程序,并开始有所改观的是 A.汉初的内外朝制度 B.隋唐三省体制 C.宋代两府三司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5.学者薛明扬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说,“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最大合理性在于它“机会均等”。学者评价的是
A.察举制 B.征辟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6.一名希腊人对波斯王薛西斯说:“希腊人虽然是自由的,但他们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是自由的,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A.古希腊是民主政体的发祥地 B.波斯人非常赞赏希腊的制度 C.波斯当时仍然实行君主专制 D.古希腊民主建立在法制之上
7.《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致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上述材料表明 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罗马法主要调整人际关系 D.平民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
8.北美战事失利后,由英国国王亲信组成的内阁遭到议会反对党的批评。面临倒台的首相对国王说:“现政府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地被否定了。狂潮如此凶猛,难以阻挡。陛下深知,在这个国家里,圣上不可执意反对下院深思熟虑的决议。”由此可知,当时英国 A.议会反对君主立宪 B.议会总揽国家行政大权 C.王权受到议会限制 D.内阁首相对国王负责
9.“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表明 A.美国民主制度有很强的普遍性 C.各国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国情
1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B.总统权力大于议会权力 C.行政权力高于立法权力 D.行政权与立法权相制约
11.有人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时指出:“经由男性普选产生的议会要取决于民众的愿望,
B.联邦宪法如艺术品不实用 D.联邦宪法有明显的局限性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民主的。然而国家的大臣只向皇帝负责,而不是向民选的议会负责。”这反映了当时的德意志帝国
A.没有实行联邦制B.妇女享有选举权 C.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D.没有实现代议制
12.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体现了传统中国 A.家国同构观念 B.宗法血缘关系 C.中央集权意识 D.安土重迁理念
13.右图是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统计图。 该图反映了
A.清朝统治时的不平等条约数量呈不断上升态势 B.民国成立初期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14.“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
15.1861年,一个外国人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外国愿意帮助太平天国灭清,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天王果断回答:“我争中国,欲想全图,事成平分,天下失笑!”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盲目排外 C.独立自主 D.委曲求全
16.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这是指辛亥革命
A.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7.梁漱溟说:“我算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人,这一次被捕学生中间,也有我的熟友……我的意思很平常,我愿学生事件付法庭办理……在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前,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据此可知,梁漱溟认为
A.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认识该事件中的学生行为 B.学生的爱国行为虽然突破法律,但值得肯定 C.曹、章罪大恶极,学生侵犯他们,合情合理 D.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行为推动革命进入新阶段
18.孙中山说:“吾党本其三民主义而奋斗者,历有年所,中间虽迭更称号,然宗旨主义,未尝或离。顾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这说明孙中山 A.已发现革命失利的根源 B.尚未看到革命失败根源 C.对革命前途已心灰意冷 D.怀疑三民主义的正确性
19.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国民党“比较努力”的抗战
A.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B.反映了全面抗战路线 C.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 D.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20..二战后日本战史著作公认:“在对美英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日本陆军的主力仍然被死死钉在中国战场上,寸步难移”。这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 A.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B.提高了二战后中国的国际威望 C.是一场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日战争 D.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根本原因
21.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2.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23.“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4.近代一位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一体均沾的条款 C.居住及租地权 D.协定关税政策
25.《俄国新闻报》说:要紧紧抓住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大好时机”,“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这里所说的“解决”主要是指
A.严厉惩治日本 B.参与瓜分中国 C.稳定中国秩序 D.策动联军侵华
26.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渗透各个阶层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7.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