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于当今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体的重要价值作用
——————试论述儒家文化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其发展流程: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来说,儒家思想文化仍然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很多人认为,对于固守了千百年的传统思想文化,这种明显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文化,我们还有必要继续传承下去或是继续发扬下去吗?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常常会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派: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简而言之,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这里,我们就要谈到传统文化的大代表:儒家文化。
封建社会,我们选择儒家思想有其必要原因,究其深因,不外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它与中国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宗法制度以及大一统政治的关系盘根错节。它适应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适应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以封建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因此它具有其他思想学说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即能有效地维护正常运转的社会统治秩序,能为全社会提供其必不可少的纲常名教。这种社会功能,以前的法家和黄老道家无法替代,现在的佛教和道教同样无法替代。两汉以降,整个儒学的地位虽然每况愈下,但它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正宗及王道政治和宗法制度的理论基础的地位并没有丧失,尤其是在伦理领域里的权威从未发生过多大动摇,儒家所强调的“三纲五常”,依然是包括割据政权在内的每一个朝代所依赖的指导思想。每一次政权更迭,无不是依据儒家经典来确定朝纲朝仪,至于有关立国的禅诏、告书,有关国家军政大事的诏书、奏章,有关刑政制度的确立或修订,也皆是引据儒经。儒家的“忠孝之道”,依然是整个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佛道二教不能动摇这种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他们往往只能去迎合这种观念,许多佛教徒和道教徒甚至还自我辩解说他们的教义并不违背“忠孝”大伦。就以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来说吧,由于政治秩序的非正常化运作,所以儒学的安定社会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但因为社会的宗法性特征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儒学在伦理领域内的作用就依然十分有效。如东晋南朝,世家大族极重门第血统,而财产与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仍依赖于宗法制度。
综上所述,把儒学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这是一种必然的时代选择,只要封建主义还在进行,只要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恐怕就很难产生别的什么选择。另外还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已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因素,也必然会对这一选择起到一种无意识的导向作用。中国封建主义的必然历史取向,是选择儒家学说作为其统治思想的必然原因。
而在现在,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儒家究竟还能有什么魅力或其价值让我们依旧推崇呢依旧选择呢?
其实儒家文化于今天的很大作用在于它对我们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起一个引导,在现代人的心中,信仰是什么,精神追求是什么,我们都茫然不知。当我们放弃了传统的教育,全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知识与德行就成了不同的二个部分。社会的文明并没有亲睐道德的果实,而是热衷于功利的追逐。在这种以功利为重,道德为轻的事实下,道德也就变相成为功利竞逐游戏的规则了。因此,人们也就很难再接受与固有功利思想相违背的知识体系。然而,人的思想并不能代表着真理,社会与利益也仅代表宇宙极小的部分现象。人们以极少的知识而固执成见,一切以社会功利而判断学问的价值,这样,人们就很难再接受真理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儒学作为一门学问,指点着人以超然于世间,超然于物象的精神而融入于社会人众之中,使人人以真理为依,如火种之相传而使世界带来光明。教人们如何在未知之前,以行助自己成为贤人。具体而言,现代社会中所推广的思想正是儒家文化中的某些思想的延伸与发展,如: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这是和平意识和发展。
忧患意识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宏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它包涵悲天悯人和承担责任两层意义。所谓悲天悯人说的是,孔孟之所忧所患绝非所谓感性物质生活的匮乏和个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而主要是内在精神生活的缺憾和人类群体生存发展上的苦困;绝非一己之功利得失,而主要是人类群体之幸福和理想的实现,是物我对立、人我对立的取消。总之,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是责任感得以生发的直接契机,承担苦困的责任感则是同情心的必然升华,二者共同构成儒家忧患意识的有机内涵。儒家的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而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即便在今天,人们仍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在严峻的现实挑战面前,我们尤其需要有孔孟儒家那样强烈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去扛起时代的重任,消除民族的和人类的危机,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人类的崇高理想。
??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任何文化都是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它必须不断改进,儒家文化正是如此。就我而言,儒家文化是当今中国士人进行文化创化的精神源泉之一,而非是当今中国民族文化之体。当今中国的文化之体,源于中国士人再进行一次如孔子般那样的伟大创化,当今中国文化之体的创化必源于中国的精神史,源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源于我们对西方文明的海纳百川。所以,其现代价值还有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以己为源,奉献出其所有精华,担任为当今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体之创造的历史重任,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1011121214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