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然后以东北地区为例分四个版块介绍:1、东北地区成为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的地理优势,教材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说明,其中自然条件方面着重讲解;2、由于区域内部地理农业生产的条件差异造成不同的农业生产区域;3、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突出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4、东北农业发展方向。其中第三部分阅读篇介绍农业地区的专业化生产,可以将美国与东北地区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总观全局,教材注重用实际案例进行问题分析和举一反三,比如说课本64页、66页及68页的活动题。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并增加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在初步了解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后,结合实例,可举相关的例子说明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综上,对于教材处理上先讲案例最后对农业区域发展的一般步骤进行总结。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知识结构】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东北地区 某区域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 优势 存在问题 合理利用 寻求解决途径 发展方向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
第一课时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布局特点(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从而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预习学案对课文知识自主学习,并通过案例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本乡土的农业生产案例学习,了解家乡的农业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难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
教法:1.课前班级各小组自主探究该课时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2.通过课前导学案复习与该课时地理课程相关内容及预习该课时地理课程内容。 3.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学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图示法。 【教学过程设计】
【温故知新】布置[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各班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农业的生产条件 3.东北农业的布局特点 4.探究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及预习目标: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形类型发展不同农业类型。预习东北地区范围、地理特征,东北农业的生产条件及布局特点。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出展示图片的信息。 合作探究一:
1、东北有机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东北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
2、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劣势: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优势: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合作探究二: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合作探究三:
阅读材料1:“我国东北地区东西向的地形剖面图”及相关气候资料,回答问题。
城市 甲 乙 月 份 1月 7月 1月 7月 气候指标 气温(℃) -27.3 19.4 -19.7 22.71 降水量(mm) 3.6 90.8 4.3 76.5 (1)甲、乙两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哪地更强?请用图表中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2)分析C地积温比A、B两地低的原因。据图文信息判断出C山脉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3)写出适宜A、B、C三个地区发展的主要农业部门。
答案:(1)甲城市气候的大陆性强。甲城市气温年较差大,约46.7℃,年降水量小,约320mm;乙城市气温年较差小,约42.4℃,年降水量大,约490mm。 (2)大兴安岭 (3)A地——
畜牧业,B地——种植业,C地——林业。 合作探究四:
阅读材料2:四季柚
四季柚,主产地福鼎市前岐镇,四季开花,四季结果,挂果时间长达半年以上,能充分吸收大气、土壤中的养分,可谓“吃透了四季之风水”。故营养价值之高,堪称果中之王。“立冬”后采收。耐藏耐运,表面光滑,皮薄籽少,气味芬香,肉嫩味美,清甜可口,营养丰富,含有柠檬酸和多种维生素,不仅是果中珍品,而且可以药用,成为福鼎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优良
品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近十几年来国家交通主干线穿过福鼎境内,福鼎对外联系方便了。随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姥山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闽浙边贸交易的日趋活跃,福鼎四季柚的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为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讨论与活动】
福鼎四季柚生产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福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福鼎多低山丘陵;前岐的土壤很适合四季柚生长。社会经济条件:福鼎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四季柚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
【展示点评】------ 我自信
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②看对错。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③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④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整合提升】------ 我能做
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②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③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体系和脉络:
我的疑惑:
【达标检测】------ 一定行(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网 wxcKS5U.COM] 1.下列关于东北气候条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东北地区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不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B、东北的气候可以种植喜凉的作物,如甜菜 C、东北的无霜期从南部的80天至北部的180天
D、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是因为土壤肥沃而形成
2.下列关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叙述,错误的是 ( ) A、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B、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C、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使得东北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D、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布局。据此,完成下列3-4题
3. 下列关于东北耕作区粮食作物的分布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耕作区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到北逐渐减少[来源:Ks5u.com] C、玉米由南到北种植比例逐渐增多
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4. 关于林区和特产区以及畜牧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等 B、小兴安岭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C、长白山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西部畜牧区的三河马和三河牛是闻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5.右表是2001年我国a、b两省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万公顷),a、b省区分别是( )
省区 稻谷 小麦 甘蔗 甜菜 A、内蒙古、江苏 B 、广西、黑龙江
a 242.4 1.5 57.5 C、湖北、海南 D、 河南、新 疆
b 156.7 42.3 18.2
【达标检测答案】1.B 2.C 3.C 4.D 5.B 【课堂小结】
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第二课时 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