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赋分
急诊医学概念、发展经历——6
概念: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现场急救、创伤急救、疾病症的救治、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理化环境因素损伤,以及相关专科急诊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其学科范畴中。急诊主要针对不可预测的急危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认为患病初步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发展经历:
1.1980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促进了急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2.1986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草案)》,规定“市、县以上地区都要成立急救医疗指挥系统,实行三级急救医疗体制”,成立医院急诊科、城市急救站。 3.1987年5月正式成立急诊医学学会 4.1997年更名为急诊医学分会
5.2003年国务院正式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6.2009年5月卫生部颁布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急诊医学继续发展完善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三级以上医院分别成立急诊科,但多采取急诊分诊和专科支援来解决临床急诊的医疗问题
第二阶段:急诊学科逐渐形成自主型发展模式,但大多数极真职业人员未经过急诊专业学习和专科培训。
第三阶段:急诊医学专业逐步形成,急诊医学教育列入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课程,使今后从事集镇工作的人员专业化。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分类及概念——4 分类:
(1)生产性中毒:生产过程中经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2)使用性中毒:喷洒时防护措施不当,经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中毒。配药浓度过高或用手直接接触杀虫药原液。 (3)生活性中毒:误服或自服杀虫药。
分级:1)轻度中毒:以M样症状为主,胆碱酯酶活力50%-70%
2)中度中毒:M样症状加重,出现N样症状,胆碱酯酶活力30%-50%
3)重度中毒:除M、N样症状外,还合并脑水肿、肺水肿、呼吸衰竭、抽搐、昏迷等,胆碱酯酶活力在30%以下
概念:
影响有机磷农药作用的因素、中毒机制、中毒原因——10 影响因素:
中毒机制:进入体内与乙酰胆碱酯酶酯解部位结合,形成磷酰化胆
碱酯酶(化学性质稳定,无分解乙酰胆碱能力),从而使体内乙酰胆碱大量堆积,引起胆碱能神经持续冲动,产生先兴奋后抑制的一系列毒qin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中毒原因:生产中毒、使用中毒、生活性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诊断、鉴别——8 诊断:(1)OPI接触史
(2)中毒的临床表现:呼出气体大蒜味、瞳孔针尖样缩小、多
汗、腺体分泌增多、肌纤维颤动和意识障碍(一般可做出诊断)。如全血胆碱酯酶活力降低,即可确诊。
(3)必要的辅助检查:①血ChE活力测定(降低)
②尿中OPI代谢物测定
对于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瞳孔缩小,并伴有肺水肿患者,也要考虑到中毒可能。
鉴别:(1)与中暑、急性肠胃炎或脑炎鉴别
(2)与其他杀虫药中毒相鉴别:
①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中毒:口腔和胃液无特殊臭味,血ChE
活力正常
②杀虫脒中毒:以嗜睡、发绀、出血性膀胱炎为主要表现,而
无瞳孔缩小和腺体分泌增加,血ChE活力正常。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诊处理原则及预防——10 急诊处理原则:
(1)阻断与毒物继续接触:
① 经消化道染毒者:清醒者→催吐
不清醒者→送医院
② 经呼吸道染毒者:立即撤离中毒环境 ③ 经皮肤黏膜染毒者:彻底清洗被污染的部位
(2)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①洗胃:口服中毒者用清水、2%碳酸氢钠或1:5000高锰酸钾溶
液洗胃。注意:敌百虫中毒时禁用碳酸氢钠洗胃,对硫磷中毒时禁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②导泄:洗胃后口服硫酸镁(20-40g,溶于20ml水中),一次性
口服,30分钟后可追加用药。眼部污染时用2%碳酸氢钠或生理盐水冲洗。
(3)血液净化治疗:血液灌流或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等方式可有效
消除血液中的有机磷杀虫药。血液净化治疗应
在中毒后1-4天内进行,每天一次,每次2-3小时,以提高清除效果。
(4)使用解毒剂:
原则:早期(胆碱酯酶复活剂不能复活已经老化的胆碱酯酶) 足量
联合(对胆碱酯酶复活剂疗效不佳的患者,应以抗胆碱药治疗
为主或二者合用) 重复用药
1)ChE复能药:①氯解磷定(静脉或肌内注射)
②碘解磷定(仅静脉注射)
对内吸磷、对硫磷、甲胺磷、甲拌磷等中毒疗效甚好,对敌百虫、敌敌畏疗效稍差,对乐果和马拉硫磷基本无效
③双复磷 (静脉或肌内注射)
对敌敌畏、敌百虫中毒的疗效明显好于碘解磷定
双解磷、甲磺磷定(偶用)
2)胆碱受体拮抗药(与乙酰胆碱争夺胆碱能受体): ①阿托品: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
qin碱受体(M受体)的作用,能有效解除M样症状及呼吸中枢抑制,对N样症状和呼吸肌麻痹所致的周围性呼吸衰竭无效。(要使患者尽快达到阿托品化并维持,还要避免阿托品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