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高血脂能够带来动脉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病。那么降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最有效的措施,莫过于“降血脂”。医学已经证实,降血脂可以减慢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显着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因此近20年来,降血脂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极为重视的课题。
中国有9000万高血脂患者,也就是说中国有9000万需要降血脂的人,这是个多大的市场只要每人平均每年服用100元的降血脂产品,降血脂市场就能达到100亿元的规模。
庞大的市场、国际药品市场上降血脂产品的成功先例,这些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企业家的神经。从卫生部检索来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底,国家已批准的近3000种国产保健食品中,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三项上的就占2/3,其功能含调节血脂的保健品则不少于1000个。而在市场与保健品高度重合的OTC市场上,降血脂类药品总数也不低于200个。除了国产保健品、OTC产品,市场上海充斥着大量的以降血脂为诉求,而没有批号的产品,这些产品中既有“进口”的洋保健品,也有本土的健康食品。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空间,2000—2001年,中国三大保健品旗舰企业——健特生物、盘龙云海、太太药业,同时瞄准降血脂市场。
2000年,脑白金如日中天之际,史玉柱就找到了“第二个产品”,作为脑白金的“替身”。它并非现在众人熟知的黄金搭档,而是一个降血脂保健品——黄金堡垒(又名“雪护士”)。
2000年底健特生物开始对该产品进行策划方面的准备工作,并做了一系列的临床实验检测。出人意料的是,2001年史玉柱突然转向,改做复合维生素。于2005年产品定为黄金血康,(初期以报纸广告拉动,由上海适应元工作室主笔量
身打造产品理论,后转型会销)雇佣了一个较大的会销团队进行市场开发,后因产品见效周期和会销的老鼠会开发,影响到了脑白金、黄金搭档的声誉而夭折。 2001年盘龙云海,推出了中药“三七”为主料的诺特参。诺特参在试点城市,投入了近千万的广告,惨遭重挫。
2002年初,诺特参以巧妙方式大幅度降价,想以价格杠杆撬动市场、刺激消费,并未如愿。
2003年元月,诺特参仍有零星软文在上海的《解放日报》、《申江服务导报》投放。除了以这种手段维持一下市场记忆,诺特参别无办法。
保健品行业的另一旗舰深圳太太药业,2001年11月也吹响了进军降血脂市场的号角,正式推出汉林清脂胶囊。(太太药业的包装设计由深圳王粤飞设计,营销推广由太太药业和马江、红番茄、神兵共同完成)
据太太药业的公报称,太太药业从其它项目的募集资金中调用9400多万元,推出汉林清脂。预计实现年销售额亿。
2002年汉林清脂的战役打响,进攻市场一年,耗资3000多万,产出仅几百万。2002年底汉林清脂由电视转向报纸平面广告。
2003年后降脂市场一直没有大品牌出现 怎么运作成降脂市场的难点
1、大做:这样的做法高投入、高风险,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公司才能操作。 首先是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深入地灌输降血脂知识,催熟市场,引导消费。其次,在普及教育中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和广告宣传,将教育成果牢牢据为己有。这在美国有成功的先例。
美国辉瑞公司的立普妥是全球降血脂处方药的老大,2001年全球销售额高达亿美元。它轰开了美国的血脂市场,先广泛宣传和普及高血脂相关知识,使高血脂的危害深入人心。在宣传过程中配以密集的广告轰炸,牢牢占据“第一”的形象。
不过,中国目前没有几家公司敢这样做。教育了消费者,自己也许弹尽粮绝,后来者则带着大笔广告费用乘势而入,窃取成果。
盘龙云海不敢做,太太药业同样不敢做,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守株待兔,等市场成熟跟在大产品后分一杯羹。
2、小做。大多数公司资金有限,没有做大区域的实力,不妨采取合适的手段,小区域深耕细做,也能够取得成功。
比如东宇血平康,2000年底在《哈尔滨日报》持续投放“软+硬”广告。软文就是直接的恐吓,配以对号入座、抓人等。软文的成败,关键在于软文的写作水平和刊登方式。血平康软文,有较强的可读性,标题引人注意,如《令人“恐怖”的美味》、《你是“危险”人物吗》、《生命实在太脆弱!》等,软文下配以产品硬广告,不仅触动读者,更把解决方案直接摆出,不让宣传成果落空。 四、降脂类产品消费习惯
A、降血脂市场迟迟难以打开局面,是因为这个市场有着不同于其他的市场的特性。
1、消费理念不成熟。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高血脂是怎么回事儿,有什么危害,还不十分清楚。有调查称,在高血脂人群中,知道自己患高血脂的只有25%,高血脂人群中,了解高血脂危害的只有20%左右。更糟糕的是,即使比较了解高血脂的患者,采取措施
的也非常少。这就是降血脂市场的实际情况——市场极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单纯的“降血脂诉求”,就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汉林清脂的失败原因正在这里——市场人员过低估计了市场开发的难度,造成了高知名度、低购买率的状况,市场自然难以为继。 2、慢热型疗效
东宇血平康的恐吓策略,虽然避开了降血脂教育、节省了大量的传播费用,短期内投入产出比比较合理,但消费者并没有被真正说服——他们不是为了降血脂而购买产品,而是为了快速消除症状。但降血脂属于慢效果产品,消费者在服用过程中间,很难感受到广告承诺的效果,这样一旦广告停止投放,销量就会快速下降——只要不说服消费者,降血脂就不会有积累。因为产品效果消费者感受不到,症状切入、承诺疗效的突击法不适合降血脂市场。近几年东宇血平康销售只是在东北也很平淡。 3、夹缝型定位
在降血脂产品中,金日心源素是少有的成功案例。金日采用的策略是忽视降血脂教育,直接诉求降血脂的后果——保心健脑。在传播上,金日投放了大量的报纸、电视广告,这些广告都有着共同的特征,直接诉求保心健脑、避开市场教育。
为了让金日的保护心脑的功效被消费者接收,金日举行了大量的活动,如专家巡回举行科普讲座“健康千里行”、传统的社区义诊、举办社区“文艺营销”等等,从多方面强化产品的疗效承诺,并配合广告提高品牌美誉度。应该说金日通过大量的活动,成功地把长期承诺“保心健脑”落实到消费者的美誉度上面。
金日的运作也显示出降血脂市场慢热特性——为了避免这种局面,金日干脆避开了血脂,直接陈述结果。
金日心源素的成功,显示了降血脂市场的第三个特性,降血脂产品最容易打动的消费者是心脑血管病患者——但这也意味着要和处方药争夺市场。近几年金日更多的是走礼品市场,降脂产品销售一般。
B、为什么降血脂是慢热市场为什么说降血脂保健品是在和药品争夺市场
这是由高血脂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高血脂是慢性病,没有任何外在的症状,只有无声的后果“动脉硬化”,等到血管堵塞70%以上的时候,患者才能感受到症状——因为高血脂缺乏症状,一旦发病又会带了严重的心脑血管病,高血脂被称为无声的杀手。
消费者难以感知,是降血脂产品开发市场的壁垒;而一旦在医院中检查出高血脂,更多人会在医生的推荐下选择药品——在这种情况下,OTC和保健品显然机会不大。
降血脂市场不成熟,市场呈现慢热特性,在需求最迫切的消费者群体上又要面临处方药的挤压,这就是为什么众多降血脂保健品和OTC产品表现不佳的原因。
C、消费者对降脂类产品的消费模式主要有两种:
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以药品为主的消费模式。
以保健品为主的消费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保健观念较强的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城市。这些城市的消费者重视日常的身体保健,具有较强的预防意识,平时会服用一些保健品进行治疗。在患病后,除服用药品治疗外,还会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