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

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

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 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1、潼关:在今省潼关县境,位于、、三省要冲;2、太华:华山。在今省华阴县。3、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永济县东南。

问:这首诗勾勒了一副秋日旅行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问题解析:景物描写特点的提问往往有(1)给出对应景物描写的句子,要求赏析其表现手法;(2)分析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技巧)(3)是怎样描写目标景物的等提问变体,综合以上一问三变体,答题的方向是一致的。

答题步骤:首先要回答出题人给出的问题,即给出准确的景物描写特点,然后找出对应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一般而言,有多少特点可以体现出来就答多少,原则是主要特点不漏过,次要特点不放过。 本题答案解析:

1、远近结合(由远及近)诗人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作响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场景,再描绘四周远景: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远山的树色—激荡的河水声; 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这里的红叶沙沙作响、河水激荡是动景,显示出一派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反衬出了环境的空幽,宁静。 !!!注意: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和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答题方向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侧重分析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而后者侧重赏析对应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本身的特点! 例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问题。 菊 【唐】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注】1、《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2、金鹦鹉,酒杯名。

问: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问题解析:本题是要求考生回答目标诗句中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而不是景物描写的特点,考生只需认真阅读目标诗句,领会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即可,问哪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就回答哪一联,问上(下)阙就回答上阙,赏析之后加以总结给出主要特点。本题型与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答题方向是一样的,只是要求赏析的目标不一样而已。

答题步骤:先给出景物特点,然后找出对应诗句加以阐述理由(翻译,可作简要概括)。 本题答案解析:1、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2、味香:它有罗含宅中的菊的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

香味;3、品高(亦可回答 具有高尚品格):诗人将菊花的色,香、与渊明、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了菊花高贵的品格修养。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 好事近 宋【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注】万花川谷是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

问: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的?试简要分析。

问题解析:本题问法要求明确,考生需要通读全诗来赏析诗人在描写景物(月色)过程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同例1 本题答案解析: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玉”来比喻“月色”,突出月光的温润皎洁的特点; 2、白描(也可答语言特点—语言质朴淡雅 平铺直叙),诗人用近乎直白的口语交代月亮的视野角度,并解释其原因,没有华丽的语言去修饰月光的精致,却使得美丽的月色跃然纸上,语言朴素洗练,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

3、虚实结合,月亮到万花川谷是实景,而面对眼前美丽的月色,诗人油然产生对十五十六月色的神往,这是虚写,更能引起读者对美丽月色的神往。 二、分析景物描写的角度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宋】先

外潮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问:1、请从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该词,并分析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所谓“景美人更美”,试分析该词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歌女的美? 问题解析:关于景物描写的角度的问法是一个相对笼统的问题,首先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一个系统框架,如本题要求从顺序角度去赏析,而顺序角度又包括时间上的、空间上的,除此之外,还有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嗅觉等),虚实角度,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有木有既定要求,如果没有,那就要求考生要综合以上角度,联系具体诗句去逐一解答。 答题步骤:首先给出你从目标诗句中提炼出来的景物描写角度,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阐述理由,原则同例1,主要角度不漏过,次要角度不放过,争取把分数拿满。

本题答案解析: 问1答案: 1、远近结合。首先写到湖中莲花的模样,再写外湖的莲花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接着继续展开远景—天放晴了,雨后的青山,格外的青绿,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净;

2、高低结合。诗人俯仰上下,只见水天相接,融而为一体。游湖之人醉此景,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

于是听任船只在湖水中缓缓前行。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游人忘乎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人在船中,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3、这首词通过描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湖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问2答案:

1、歌声美。词中“桃叶浅声双唱”,写采莲女子的歌声轻柔,动听悦耳; 2、容貌美。“杏红深色轻衣”,描写出了青山绿水之下,女子们杏红色的衣着,更显得色彩艳丽,衬托出女子们青春美丽的容颜;

3、性灵美。词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有余热,女子们采得荷叶遮面,尽显女子娇柔之态,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感觉到自己也分得了她们手中荷叶带来的一份绿阴凉意,烘托出歌女们性灵之美。

例4、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江 【宋】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 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 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注:合,应该的意思

问:从写景的角度赏析颔联“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的妙处。 问题解析:本题就是一个典型的笼统式提问,根据例3解析并结合颔联所表现出来的写景角度,我们需要从感官角度、虚实角度对应回答。 本题答案解析:

1、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相结合:江上旖旎的风光,让人不自禁的想画下来,却又难以描绘,宁静的江面上有着断续的鸟啼声,却又寻不见踪影;

2、虚实角度:美丽的景色无从下笔去描绘,寻觅鸟啼声却发现声音从深深的芦苇之中传来,看得见,听得着,却又画不得,寻不到,虚虚实实,更加凸显出吴江那种天然之美。 例4—1 度梅岭 【清】衍懿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

拔起危峰万仞雄,势临百粤控南中。人从丹壁千盘上,路入青天一箭通。 古碣尚留唐相迹,荒祠谁祀越王功。只今四海梯航日,早见征车度晓风。 注:古碣:记载唐朝宰相九龄开通梅岭道路之功的碑碣; 越王:统一岭南各部,建立南越国的佗。 问:诗歌是如何描写梅岭的?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首联正面描写梅岭拔地而起高万仞之势的雄姿以及梅岭俯视百粤的情态,以此表现梅岭的高险雄峻;

2、诗人先总括梅岭的气势,后写到具体的古碣、荒祠等,又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梅岭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相应问题。 点绛唇 【宋】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问:上片中“露浓花瘦”这一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问题解析:诗歌鉴赏中,“景为情而生,情由景而发”,故在赏析写景的作用时,最直白的提问变体就是试从景和情的关系去简要赏析目标诗句,其次,景物描写的作用还要从诗歌容上、结构上加以分析,所以一般而言,分析本类题型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写景的诗句在容、结构、情感主旨上的作用这三个方向作答。 答题步骤:首先找出要求作答的目标诗句,熟读并加以理解,特别是要关注目标诗句在全诗(词)中的位置,在之于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是受目标诗句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然后从它是否在这三个方面产生作用去作答,一般先从容上入手,然后是结构,再回答情感主旨。 本题答案解析:

1、露浓花瘦,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

2、烘托了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娇美模样(人物形象)。

注:答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句,本题目标诗句主要是交代了时间、地点等容,即容上的作用,结构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作用,故略,情感主旨上,这一句写景只是侧面烘托出一个少女娇美模样,没有抽象的情感表达。 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宋】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问:本诗第二句的意思是什么?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问题解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目标诗句是颔联,很明显的一个答题主要方向就要考虑到结构上。 答案解析:

1、容上,交代了诗人起夜的原因—天太冷,被子冷的像铁,冻得睡不着; 2、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照应题目,交代了夜起的原因是被子冰冷梦不成;启下,引出诗人因为睡不着觉,所以干脆起来傍着梅花读书。 例6—1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老子,陆游自称

问:试分析尾联的涵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

问题解析:先读懂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再分别逐条作答。分析涵即翻译原目标诗句容,主要考查考生读懂了没有,能否利用储备的语文知识加以理解目标诗句,并做出准确的翻译。作用这一问解析参照例6。 答案解析: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

涵:尾联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之上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之所?怎能不叫人潸然落泪呢?

作用:以景结情,通过对水村寂寥的景象描写,流露出作者心孤独寂寞的情感。 例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相应问题。 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问:试从情与景的关系分析诗歌的前两句。

问题解析:本题的问法即是景之于情的作用常见的提问变体,一方面我们要关注这个答题的方向,即通过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了什么主旨情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景物本身的特点,本题就是典型的一种模式—乐景衬哀情。 答案解析:

1、诗歌的前两句写江南二月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以及诗人贫居他想,于寒食节身在远方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悲伤,以乐景衬哀情,景愈乐,情更苦。

本节总结:

一、景物描写的特点常有:(1)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点面结合、以乐景衬哀情;(2)由早到晚、由远及近、由高到低;(3)自然(侧重寻常事物)、清新自然(侧重春天嫩绿,早发的景物)、凄清寂寥、粗犷雄浑、神秘诡异、色彩绚丽;(4)层层深入、画面丰富

二、景物描写的角度常有:(1)感官类:视觉、听觉、嗅觉;(2)顺序类:时间上—早、晚、春、夏、秋、冬;空间上—高、低、远、近、正面、侧面描写;(3)虚实角度、侧面烘托 三、景物描写的作用:(1)容上 交代时间、地点、目标事物的外貌形状;(2)结构上 2—1 开头景物描写:开篇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奠定全诗感情基调;2—2 中间景物描写:承上启下、过渡连接;2—3 结尾景物描写:以景结情、呼应开头(标题)、深化主题;(3)情感主旨上 渲染气氛、烘托形象、表达情感

诗歌鉴赏之景物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凌老师高考语文在线古诗词鉴赏之景物分析景物分析题型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题型,它主要从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角度,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方面考查,不同的问法其相应的答题方向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面对具体问法时作出准确的答题方向,下面就该题型不同的考查角度作相应的解题分析。一、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赴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3u5r7l08x03ypi6bk157e16g2f4sy00ov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