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的内涵及育人意义
1 前言
所谓武德,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它是习武者在长期的习武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成文的、不成文的规范准则,它是武术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关系的杠杆,是武术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它的精神体现在习武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武术流派,它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武德精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武德精神是历代习武之人在实际行为中总结出来的,它广泛吸收了我国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文化思想对习武之人影响颇深。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等思想在武德中被体现的淋淋尽致,中国的封建文化思想,有精华也有糟粕,武德精神也一样,由于当时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武德中有很多不合科学的、迷信色彩浓重的思想,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武德精神的育人功能,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武德精神的和谐社会中表现为:(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人与社会和谐相处,遵纪守法,终于国家民族利益,树立集体主义荣辱观;(3)人与人和谐相处,乐于助人,尊师重道,团结互助;
(4)人自身的和谐,艰苦奋斗,志存高远,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德的内涵 2.1.1 武德中的“仁”
中国武术历来不尚力而尚德、不重攻而重守,“武”的最初造字本意是止戈为武,习武之人要具备仁心、仁德,用武之道最根本目的是将对手降服,不伤及要害、不取人性命,很多的武术比赛都规定点到为止,这些都体现出武德文化中的仁思想。如历代习武之人主张比武时八不打:太阳穴不打;对口锁心不打;中心两闭不打;两肋太极不打;两肾对心不打;两耳弱风不打;海底撩阴不打:尾闾丰府不打。这些明确规定不能打的部位都直接关乎人的性命,体现出武德中的仁爱思想。这种仁爱思想也体现在收徒授艺中,收徒授艺、传扬衣钵是习武者所看重的人生大事,历朝历代武术大师们对学徒都十分严格和苛刻,除了看重一个人对武术的悟性以及自身的筋骨条件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看重人品和德行。很多门派都明确规定什么样的人该收,什么样的人不该收,如:六合拳明确规定四种人不可传:一不传忤逆不孝之人;二不传贪婪好色之人;三不传欺行霸市之人;四不传见利忘义之人。苗拳规定三收三不收:忠厚诚实者收,好色嗜酒者不收;谦虚谨慎者收,好勇斗狠者不收;尊
师重道者收,欺师灭祖者不收。这些收徒的戒律与准则都表明武德思想中仁的重要性。 2.1.2 武德中的“礼”
武术中的礼仪是武德精神的重要内容,礼仪对于习武的人来说极为重要,正所谓礼在拳先,学拳先学礼。武德中的礼即使习武之人日常的礼仪形式,更是武林中人的行为规范与行为习惯,是武林人士约定俗称的行为准则。武术中的礼仪繁多,标准严格,礼仪不仅是个人素养的反应,更能反应出一个人的功力修为,是习武之人德性修为的标志。传统武术中的礼仪形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见山礼、鞠躬礼、举手礼、无为礼、握手礼、合参礼、抱拳礼等。拿武术礼仪中最被人熟知的抱拳礼来说,抱拳礼是武德精神的集中体现,古人习抱拳礼要求双脚并步站,右手握拳,左手指伸直并拢,拇指弯曲内扣,左右臂撑圆,右拳紧贴左掌的掌心,在胸的正前方与胸保持25厘米左右的距离,武者在行抱拳礼是要谦恭严谨略微点头。抱拳礼的各种行礼方式略有差别,每种抱拳礼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左手呈半掩拳,意在以武会友、崇德;右手紧握拳,意在比武,分出胜负;左掌四指伸直合并,表示天下武林一家,意喻团结共进;左手大拇指前屈,意在诚心求教,不自尊自大等。武德中的礼是武林人士精神品质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也是武林人士
尊师重道精神的体现。我们说武林人士讲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武林人士必须践行的条约,这些都是武德礼仪的体现。 2.1.3 武德中的“信”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句话是说做人要讲诚信、信用,信用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孔子告诫世人做人要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信也是儒家伦理道德原则的重要内容。同样,信也是传统武术武德的重要内容,是所有习武之人信奉、推崇的道德准则,是武林人士立足江湖的最基本条件。武林人士讲究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要言出必行,承诺的事必须做到,信是习武之人最基本的人生信条,是处世立身的最根本原则。古代各门各派的门规戒律,拳谱家规都把信义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来践行,要求家门子弟重信守诺,在习练武功的过程中,重视自己道德修养的提升,以信与人交往,以信处身立世。信对习武之人意义重大,如:咏春拳明确规定无信无义之人不收不教;少林寺训诫有日为人处世要温良、恭顺、讲信义等,这些都可以说明武德精神中信义的重要性。 2.1.4 武德中的“勇”
传统武术中的“勇”既是习武之人推崇的道德标准又是他们践行武术、传扬武术的实践行为,勇指勇猛、果敢、坚毅,精忠报国
为民族大义牺牲自己、匡扶正义敢于同恶势力抗争。传统武德精神的“勇”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大勇,是崇高理想的体现,是精神道德的升华。武林中还有一种“勇”是我们需要区别和摒弃的,是为武林中人所不耻的,逞一时之气,好勇斗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置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于不顾,见利忘义、卖国求荣等,这是狭隘的勇,是对“勇”精神的歪曲理解。“勇”是武德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习武之人临危不惧、制胜克敌的准则。有句古老的拳谚说习武之人要具备三点:第一点胆识;第二点劲力;第三点功夫,其中胆识被放在第一点,胆即是勇武、勇敢、自强不息之义,是习武之人浩然正气、临危不惧的体现,是武术延续千年传承下来的根基,它不仅仅是武林人士行为准则的约束,更影响到普通的老百姓,人们受武德“勇”精神的影响,敢于同一切反派势力、邪恶势力做斗争,维护正义,这些都是武德精神中“勇”的体现。 2.2 武德的育人功能 2.2.1 道德育人功能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武德精神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丰盈,武德既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也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都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规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