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说课表
备课夏艳凤 人 备课题目 对应课标内容 内容标准: 时间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对于课标的解读 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我们要求别人保授课 2024.10 1.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同样也有义务不伤分一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害别人的人身权利。这是道德要求,更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是法律的要求。维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内容,是维持正说教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常的社会关系,保障公民正常生活。工材 的合法权益”;“知道不履行法律规作的基础。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收到一定的法律制裁”。“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七年级下册已经接触过法律并掌握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等知识点,本节课是对说地法律作用的一个深入学习。通过三种违法行为的学习,知道什么是违法,了位 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第1页/共7页
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通过人物“王大锤”,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人物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知策略 识讲解。其中,通过微课学习和前置性学习结合,让学生掌握将本课的重难点 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教学环节以及对应课标内容 候课任务: 环节一:运用你的经验 王大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教学环节以及对应课标 出所。 王大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结论: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法律。 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大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 学习目标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第2页/共7页
通过提问的形式师生共同回顾七年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级下学期学习的法律的作用:规范和“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保护作用。针对规范作用再进行讲“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解。 法律规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方向。(指引作用) 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作用) 环节二 前置性学习成果展示 大锤:原来我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但是谁能告诉我,我违反的是哪项法律,我会接受什么惩罚呢? “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通过假期布置的微课课件,学生自主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学习,概括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优秀小组成果展示。 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第3页/共7页
同学们通过优秀小组展示和解说,了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解三者的联系与区别,并帮助王大锤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解决他的疑惑。 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环节三 小试牛刀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王大锤:在我身边也有一些违法行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标为,也请同学们帮助我判断他们的行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到:“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教师要深入了为分别是什么违法行为吧! 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 案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 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手表。 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民事违法行为。我国物权法规定,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案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展示不文明标语。工作人员多次劝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警将这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等人警告处罚。(行政违法行为。 一说, 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第4页/共7页
案例三: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环节四:火眼金睛 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通过同学们刚刚的讲解我了解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 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犯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与社罪份子?难道只要违法就是犯罪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吗? 请大家帮助大锤解决疑惑。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图片指导 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通过学生对图片的展示和选择,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犯罪的区别。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