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
展战略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樊 胜 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实施“富民”政策,尽快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西
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农业生产具有显着的区域特征。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作为该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将为西北地区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不可缺少的内容。
1西北绿洲农业在西北和全国的地位
西北干旱区系指350N以北、1060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就农业分布看,主要在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本文所指西北干旱区主要指以上地区,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万km2,总人口万人,分别占全国的%和%,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因此,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高西北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西北干旱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亿元,占全国
的%,人均GDP 元,低于全国人均GDP 元水平。就西北干旱区内部经济发展格局看,农业生产在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除石油、化工、建材和交通运输外,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
西北干旱区虽然拥有全国%的耕地,人均占有耕地亩(按乡村人口计),远高于全国平均亩/人的水平,但农业总产值却只有全国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人)也大大低于全国水平(2090元/人);农业结构层次也低于全国水平,更低于东部的山东和中原的河南等省,具体表现在种植业比重过高,林牧业比重偏低。这对于中国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绿洲农业综合发展极为不利。尽管如此,西北干旱区农业经建国以来的几十年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农业产业结构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显化,粮、棉、油、糖、畜已成为西北干旱区农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西北干旱区农产品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进入国际、国内市场,部分产品在全国已占有绝对优势。如皮棉产量已占全国的%,糖用甜菜占%,畜毛产量占%,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葡萄已占全国的%。因此,强化西北干旱区农业的综合开发,必将为国家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2 农业发展战略与重点
绿洲农业的总体发展战略: 立足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将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通过重点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将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制成品,加快由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工业经济的进程,走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的农业工业化道路。其主要内容包括:
(l) 大力进行农业开发,用现代技术武装农业,建立发达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同时,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要,促使农业与工业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一个由“农业前部门—农业部门—农业后部门”紧密相联的庞大的
产业体系。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动广大农户的专门化生产,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体系。农业产品中除少数鲜活产品直接进入社会消费外,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工业原料进入工业生产过程,经过多次加工增值以后,才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克服西北干旱区远离消费市场的问题。
(2) 以干旱区独特的资源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要注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能在激烈竞争中占领市场的名牌产品。
(3) 以节水及其管理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
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西北干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市场定位和发展重点:西北干旱区区内有效需求量有限,与西北干旱区接壤的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吐库曼斯坦、吉尔基斯、乌孜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与西北干旱区的农业结构相似,因此西北干旱区大宗农产品的主要市场定位在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西北干旱区远离市场,其最大中心城市乌鲁木齐到达我国沿海地区的距离在3000km以上,因此运输成本的问题,成为限定农产品的有效销售半径和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和效益门槛的重要因素。可见,西北干旱区的农业,需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区位的条件下,确立其发展方向、程度和规模。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把粮食、棉花及其加工、畜牧业及其加工、特色农业等,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
粮食——在新疆、甘肃、青海三省区内平衡
西北干旱区的粮食是一个优势,这里独特的干旱气候,赋予了干旱区粮食高产稳
产的特性。本区内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小麦最高单产诞生的地方,曾创春小麦亩产1007kg的记录。甘肃河西走廊也是高产稳产粮田的集中分布地区,以张掖、临泽、高台为中心的高产地区,吨粮田(亩产1000kg)的达几百万亩。现在西北干旱区人均粮食 502kg,其中新疆人均粮食480kg,河西地区592kg,柴达木地区380kg,是一个粮食自给有余的地区。
中国加入WTO后,农业方面需要开放小麦和柑桔市场。由于美国、加拿大的小麦比中国的小麦成本低1倍左右,可以估计,我国东南沿海缺粮地区将会进口粮食来填补粮食缺口。陇海铁路中、东段的河南、山东、江苏等省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人均粮食分别为421kg、438kg、499 kg,粮食自给平衡外还可以外调。临近西北干旱区的甘肃、青海人均粮食分别为307kg和257kg,为缺粮地区。自8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就承担了甘肃省70%以上的商品粮供应任务,另外有部分粮食供应青海部分地区。由于粮食运输成本的限制,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应主要用来满足青海、甘肃和新疆三省区的粮食需求,达到粮食平衡。粮食要“以需定产”,稳定播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增加饲料粮的比重,通过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的增值。
棉花——稳定播种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大力发展下游加工工业
2.2.1 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的现状
棉花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河西走廊两地,产量 万t,是西北干旱区国民经济的
支柱产业之一。新疆86个县(市)中有64个县(市)植棉,新疆1997年棉花面积1325万亩,产量115万t,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1/4。棉花产值1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棉花加工及棉纺业是新疆的第二支柱工业,1997年
棉纺织业产值52亿元,占纺织业总产值的%,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棉纺锭203万锭,棉纱产量位列全国第9位。
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税收是新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棉花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税
收约为15亿元左右,占新疆全部财政收入的15%(全口径),主要包括:棉花生产的农业税约2亿元,占农业税收的40%; 棉花调销环节税约7~8亿元; 轧花及棉纺业税收约2~3亿元; 与棉花有关的化肥、农用薄膜、农药、柴油等生产环节的税收约 亿元,其中农用化肥带来的增值税和所得税约亿元; 棉花专项贷款利息所缴纳的营业税约为亿元; 与棉花有关的农机、电力、水利、公路、铁路运输等部门各项税收合计1亿元左右。可见,棉花税收与其相关产业税收比为1:,棉花对其下游相关产业的推动作用显着。但棉花初加工半成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品种单一,花色少。新疆棉花目前本地加工与原棉外运的比例是3:7,在其本地加工部分,棉纺印染行业的情况是纺纱能力大于织布能力约4倍、印染能力仅为织布能力的1/2,而且几乎全部为纯棉产品,化纤混纺或其他纤维混纺产品极少。棉纱可纺支数6~150英支,高档精梳纱约占10%,粗号纱约占12%,大多为中细支普梳纱。大多数企业的棉纱质量为国际乌斯特公报的25%~75%水平。另外,因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拥有量少,适应不了国际市场对无结头纱、无梭织布的需要。
2.2.2 棉花及其纺织业发展思路
棉纺工业发展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现有基础,加快技
术进步,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巩固提高现有棉纺织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适度发展,重点以调整、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为发展方向,发展与新疆棉花资源优势相适应的优质高效棉纺工业。
(1) 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新疆棉花目前本地加工与原棉外运的比例是3:7,在其本地加工部分,棉纺印染行业的情况是纺纱能力大于织布能力约4倍、印染能力仅为织布能力的1/2,而且几乎全部为纯棉产品,化纤混纺或其他纤维混纺产品极少。因此,棉纺织工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大纺织和印染的生产能力,使纺、织、染配套协调; 要以提高现有产品纯棉纱、棉坯布质量档次为主,适当增加化纤混纺、纯纺及麻混纺产品。调整现有产品结构,使纯棉品种向高支细薄、低支粗厚两端发展,使细支纱所占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与区内一、二级棉花占90%的比例相适应。精梳纱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无结头纱比例提高到30%,并适当增加气流纺纱的比例。特别要重视新疆特有的长绒棉高档棉纺织品的开发生产。适当增加阔幅棉布生产能力,与印染工序配套改造,以满足市场对宽幅装饰用布的需求,增加无梭织布的产量,使坯布用纱量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印染工序要增加化纤染整、功能性整理设施,使其加工能力由目前占坯布产量的40%提高到60%。
(2) 积极推行贸工农一体化,降低棉纺企业成本。贸工农一体是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以优质棉田和棉花生产为基础,以大中型纺织企业为龙头,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原则,组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集团,对降低棉纺织企业成本有显着效果。新疆尉犁棉麻纺织厂率先大胆运作起来,通过建立自己的棉花生产基地,就近加工成皮棉,直接供应棉纺厂,使每吨棉纱原料成本比一般的棉纺企业降低2000~3000元,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棉纺织企业可以积极探索推行这一方式,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 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坚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在发展生
产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进沿海中心城市的管理、技术,要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和发展
竞争能力强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纺织企业集团,引导他们拓展新领域、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工艺、采用新材料、开发新产品,从以数量发展为主向提高质量为主转变。
特色农业——深加工,多样化,规模经营
西北绿洲盛产的红花、蕃茄、枸杞、红辣椒、大栆、石榴、草莓、樱桃、玫瑰、
哈密瓜等,都可归属于特色农业的范畴。在这其中,红花、蕃茄、枸杞,无论其产量还是质量,以及正在开发的相关产业,在全国都有绝对优势,因此被称为特色农业的三大支柱。
(1)红花产业发展。新疆是红花的最大产区,红花种植面积为25~40万亩,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产量为全国的80%左右,花绒产量为800~1000t,红花籽产量约为3万t左右。新疆28个县均具备红花的生产条件。一旦市场需要,种植面积可从目前的25~40万亩,迅速扩大到250万亩。90年代,新疆根据土壤、气候、水质等种植条件,对引进美国的抗病、高含油率红花品种进行杂交栽培试验,成功地培育出“吉红1号”和“新红2号”等优良品种,其干花产量和含油率均高于国内和美国品种,尤其以亚油酸含量为全国首位,现已在塔城、吉木萨尔推广。
由于红花生产对水土要求条件不高,生产投入均比其它经济作物低,农民种植红花取得了良好效益。各地政府将红花列入重点发展规划之中,以充分开发当地盐碱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振兴当地经济。在红花深加工和产品开发上,新疆绿洲红花公司和生命红红花公司以其规模和产品的档次质量成为本区红花产业的龙头。绿洲红花公司生产的岩雷鸟红花油荣获自治区优质产品荣誉,畅销国内大城市,并在全国建立销售网点300余家。该公司目前正在进行配套技术改造,总投资4479万元。技改完成后,年销售收入可达亿元,利润1225万元。新疆生命红红花公司首先在全国推出了
红花乳液、红花保健茶、红花口服液、红花胶丸、红花饮料等系列产品,使红花资源开发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
(2)蕃茄及其加工产业。蕃茄是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它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和保健作用,适于进行工业深加工。目前蕃茄制品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每餐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年用于加工蕃茄制品的蕃茄达3000多万t,可见蕃茄及其制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蕃茄酱是最主要的蕃茄制品,它的市场主要在国外,国内市场目前还需要进行引导,将成为新疆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已初显产业化雏形,蕃茄酱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目前有蕃茄酱生产企业34家,蕃茄酱生产线75条,总设计生产能力16万t/年,占全国的90%,绝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正常年景下新疆的蕃茄制品企业年可创产值亿元人民币,创汇5355万美元。可以说新疆蕃茄酱加工产业在全国具有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地位。但新疆蕃茄酱企业大部分是“小而散”,年产万吨以上的仅有6家,无法获得规模效益,使高品质的蕃茄酱得不到高额回报。因此发展蕃茄酱生产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从种植、生产、深加工到销售形成一体化、规模化。只有这样才能将新疆蕃茄酱的优势发挥出来。
(3)枸杞及其加工产业。枸杞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又是高级滋补品。新疆枸杞远销台湾、香港、东南亚和欧美各地,以个大色红、药用成分含量高颇受欢迎。新疆枸杞是60年代开始从宁夏引种,主要在精河县和兵团83团场栽培,由于自然环境非常适宜枸杞生长,枸杞质量居全国之冠,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新疆枸杞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枸杞1万t以上,占全国总产量一半左右,已成为全国栽培枸杞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省区。枸杞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已研制开发枸杞鲜果、枸杞鲜果汁、枸杞鲜密、枸杞多糖、枸杞叶茶、枸杞酒、枸杞饮料、枸杞
浓缩液等产品。博乐市生产的“金可乐”饮料曾获国家饮品金奖,万利公司生产的“乐乐血”口服液正努力打开国际市场。枸杞多糖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枸杞既改造了当地土壤,又带动了周围农场种植枸杞,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一条途径。
畜牧业——农区与牧区畜牧业结合,用肉食品加工拉动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
2.4.1 畜牧业发展现状
西北干旱区是我国5大牧区的一部分,畜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畜牧业产值为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其中新疆地区亿元,河西地区亿元,柴达木盆地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1997年西北干旱区大牲畜存栏万头,羊存栏万只,猪出栏其中万头。年产牛肉、羊肉、猪肉分别为万t、万t、万t,人均牛肉8.63kg、羊肉16.94kg、猪肉5.9kg。人均牛、羊肉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倍和10倍,人均猪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是一个以牛、羊肉为主的地区。
2.4.2 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1) 农牧区结合,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大幅度提高肉食产量和品质。全区有可利用的草场面积亿亩,其中夏牧场亿亩,春秋牧场亿亩,冬牧场亿亩,全年牧场亿亩。经过草场资料调查,全部按羊单位计算,夏牧场有900万个羊单位的载畜潜力,其他类型的草场均超载,其中超载最严重的是春秋牧场、冬牧场和全年放牧草场,都已超载500万个以上的羊单位,草场退化面积达亿亩。因此农区和牧区相结合,发挥牧区饲养成本低廉和农区饲草、粮食丰富的优势,施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的方法,大幅度提高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牧区以提高牲畜品质为主,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出栏率。农区要数量、质量并举,充分挖掘草料潜力,充分利用本区农作物热量和光照
“一季作物有余”的特点,在有条件的地区,小麦收割后利用余下60天左右的有效光照时间,复种一季优质牧草,收获其营养体, 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业。在加快发展数量的同时,改良品质,提高个体产肉、毛的生产性能。猪禽重点在农区发展,以满足西北干旱区作为目标。
(2) 发展肉食品加工业,拉动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
市场和技术分析: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肉制品需求量也会大幅度增长。1980年我国肉食品人均消费为13.40kg,1995年上升到41.20kg,预测2005年将增至61kg。《2000年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提出的指标是,到本世纪末,肉制品(熟肉制品)、罐头、肠、火腿等的产量占肉类的20%。按这一指标计算,2000年中国肉制品年产量将达到800万t。国家在《全国食品工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还明确提出,增加饮料和报酬率高的畜禽肉加工,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尤其是直接食肉、熟肉制品。由此可见,肉食品加工工业的市场是广阔的,发展肉食加工工业大有可为。
自19世纪以来,肉食品加工工业发展迅速,技术革新较多,其核心是延长保质期和实现机械化生产。现有肉食品加工业的技术比较成熟,受技术进步影响而导致设备贬值,造成效益滑坡的可能性较小。
发展肉食品加工的综合效益:①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肉食品加工工业作为龙头,可以带动本区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发展,增加了粮食和饲料的需求量,促进饲料工业发展。在利益因素驱动下,通过产业向前和向后关联,可以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促进粮食向饲料转化。在粮食饲料转化过程中,增加许多有机肥料,促进了粮食生产,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②减少生产的波动:建立肉食品加工企业可以有效防止牛羊猪肉
生产的波动。肉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使销售的渠道畅通,可以减少中间商的层层盘剥;加工企业可以与农户建立契约关系,如饲养头数、交付时间、保护价等,使小生产经营与大市场统一起来,既保证农户的利益不受市场波动有大的变化,同时也减小公司受原料涨价的影响所受到冲击,使公司利益和农户利益协调起来。
(3) 组建肉食品加工企业集团,注重规模效益。肉食品加工业是一个微利行业,只有具备规模效益,才能壮大经济势力。甘肃省河西走廊已经注意到肉食品加工的规模化,将以河西现有的24个万头猪厂为基础,以张掖临泽新华猪产业有限责任公司、酒泉东方副食品集团公司和武威肉联厂为依托,组建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加工25万t熟肉制品的加工企业集团,带动河西走廊畜牧业的发展。新疆和柴达木盆地,都要根据规模化养畜的能力的提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肉食品加工企业。
3 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强化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关键。强化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是西北地区在经济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水平都较低状况下的有效措施。为此建议把河西走廊建立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河西地区是灌溉农业区,这里农业水平较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蔬菜基地。通过农业灌溉技术、间作套种技术、农田防护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化肥施用技术、作物新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保鲜等技术的配套组装和大范围推广,提高区域农业综合水平,将河西走廊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高效农业的典型样板。
稳定绿洲规模和耕地面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
西北干旱区现有耕地万hm2,耕地利用率90%,其中约1/2左右为中低产田。因水资源的时空调控不力及灌溉方法、灌溉管理的落后,干旱与土壤次生盐碱化成为中低产田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林业及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土地沙漠化威胁干旱区绿洲的稳定。另一方面,西北干旱区粮食和棉花都存在供过于求的问题,所以绿洲应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利用率,改造中低产田,切实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质量,改善农田内外生态环境,确保西北干旱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建议在没有大规模跨流域调水的地区,将中央财政对开荒造田的资金,转为对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工程的补偿,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节水农业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彻底扭转各级政府以扩大耕地规模为政绩的短期行为。
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坚持高起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西北干旱区远离国内外市场,运输成本高的缺点不可克服,大大消弱了西北干旱区农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就地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降低运输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的比重,是西北农副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环节。龙头企业的培育,要面向市场,坚持高起点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意识,抵御市场风险。
建议重点扶持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央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省级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加快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改变西北地区畜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出台优惠政策,为西北牵线搭桥,通过组建棉纺工业大集团企业,促进东西部棉纺工业的联合、引进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等,使西北地区成为集团企业棉花初加工生产基地、部分精加工产品的专业生产基地。
实施名牌战略
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进行,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实施特色名牌战略。建议:
(1)各级政府应通过正在形成的政府网络积极建立Internet网,发布市场信息,介绍当地产品情况,实现网上贸易,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消弱空间距离对西北地区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制约。
(2)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有计划、分步骤地选择重点产品,利用各种媒体发动宣传攻势,提高、扩大本地品质优良的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西北地区名牌产品。
(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项目“西北地区21世纪初期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