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
赞同的理由反对的理由1) 1) 权责相符。违背利润最大化,冲淡企业的主要2) 谁引起问题谁负责。目标;3)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2) 可能使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过大;4) 3) 企业是“公民”。企业缺乏解决社会问题的技能和经5) 有助于企业追求长远利验;4) 益。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很难衡量;6) 5) 回归本原(最终目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成本太高,导致价7) 企业有丰富的资源来帮格上涨;6) 助社会。可能不合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结果
(Sandra L. Holmes对美国560家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询问结果)
%消极结果积极结果97.4短期获利能力下降企业信誉改善89.0消费者承担的价格提高社会制度得到强化74.3管理绩效评估标准有冲突经济制度得到强化72.3对股东不利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增强63.7生产率下降避免行政干预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满意感增强62.8长期获利能力下降60.7政府干预增加企业生存的机会增多55.5经济制度削弱有利于吸引更好的管理人才52.9社会制度削弱长期获利能力增强38.2留驻和吸引顾客投资者喜欢对社会负责的公司36.615.2短期获利能力增强 Y.741.427.224.118.813.111.07.93.7企业伦理的特点
1)为仁在己
伦理的非强制性。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卷四,《述而第七》)
?伦理分析、制度分析
?树立企业伦理观念和伦理氛围。作为工商业者的职业观念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2)多样性???
关系多样性。
伦理导向多样性。不同关系的不同导向;同一关系的不同导向。同一行为效果多样性。?
企业伦理的特点
3)层次性
?是一种多样性。
?基本层次。适合于所有企业的行为合理性。
?中等层次。兼顾其他两个层次,在高层次与企业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高层次。更完善、更融洽、更完美地处理各种关系。追求伦理与卓越的互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卷二,《公孙丑下》)。
企业伦理的发展
国外:
?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重视和初步研究;日本:家族伦理。?80年代有较大发展。
–扩展到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地;–企业伦理进入课堂、出现专门杂志和研究机构;–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实践应用。
我国:
?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重视。
?当前企业伦理:缺乏系统、明确的分析理论和指导。
企业伦理 第一章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