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所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用简单实验说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宽度不同、颜色的相同的纸条(3cm、6cm、12cm);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1张、2张、4张);小垫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认识“横梁”和“柱子”
(1)出示桥梁和房子的图片,学生观察:它们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指出图片中的“横梁”和“柱子”在哪。
(3)小结:横梁和柱子都是支撑房子和桥梁的结构,直立的材料——柱子;横放的材料——横梁。 2、引出新课
想象横梁断裂倒塌的情况,引出本课的主题: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 (一)学生猜测
1、 提问:你觉得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往横梁自身因素引导)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板书内容。
1
3、指出本节课主要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二)探究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回忆五年级主要学习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能说出对比实验的特点和要求是怎么样的?(对比实验中只有一个因素是不同的,其他因素都相同)
2、明确实验方法后,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同时打开书本) A、书本在两边垫起相同的高度——柱子;
B、不同宽度的纸梁——横梁;(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纸梁) C、相同质量的垫圈——重物。(出示小垫圈) 3、提问:实验中的不同条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纸梁宽度不同。 4、提问:除了宽度之外的条件呢? 学生回答: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5、怎样改变纸梁的宽度比较容易看出抗弯曲能力的变化?(出示准备好的不同宽度的纸梁引导) 学生回答:成倍增加纸梁的宽度。
6、你如何知道纸梁能抵抗多大的弯曲?(加垫圈到什么程度为止?)
学生回答: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桌面为最大弯曲度,这时承载的垫圈数为它的抗弯曲能力。
(三)探究纸梁的厚度与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提问:实验方法是否与上一个实验相同?有什么是不同的吗? 学生回答:不同条件:纸梁的厚度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四)学生探究实验
2
1、阅读作业本上的两个表格,明确实验目标 提问:你从作业本上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需要预测和实测。
小结:在实验前需要对实验进行预测,然后再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2、温馨小提示:
纸梁垫起的高度为两本科学书叠放的高度 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适中(不要太近或太远) 垫圈一个一个轻轻摆放在纸梁的中间位置 小组内互相合作,轻声交流,争做小小科学家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4、汇报交流
分别挑选两个小组汇报不同的实验数据,收集数据填写表格,分析数据。 纸梁的宽度 抵抗弯曲能力 结论:
纸梁的厚度 抵抗弯曲能力 结论:
5、分别归纳小结:
①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②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
6、提问:对比两组不同实验的实验数据,你又能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增大纸梁抗弯曲能力更加明显。)
预测 实测 一倍厚 两倍厚 四倍厚 预测 实测 一倍宽 两倍宽 四倍宽 3
三、课后拓展
思考:横梁横着放好还是竖着放好?为什么? 试一试:用尺子证明你的想法! 四、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2.抵抗弯曲 因素 抵抗弯曲能力 宽度增加 增强 厚度增加 大大增强 材料
形状 …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上完后,听了几位教师的意见,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一是教师的基本功这块内容,板书的字还需要多练习。上课语言表达能力上还需要注意和加强,课堂内评价性的语句太少,没有给学生一个激励,同时也需要肢体语言的结合应用。说话的内容太多,有些话其实不需要一再重复,说一遍学生也就能够明白,不需要反复强调。提问时言语还不够明白、准确,要让学生知道你在问什么,这样他们也才能准确地回答。一堂课上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后要注意增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活动,今天的课上活动前没有交代完所有事情,导致最后实验器材的整理上就出现了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回避了学生的一些问题,这样也不好,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捕捉,就算没有按你预先设想的回答那也要对他的回答进行肯定,鼓励学生多思考。备课时的学生预设还要加强,多请教老教师,请教学生在这堂课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在备课当中就充分做好准备。以后还需要多听课,多和老教师交流,学习更多内容。
定滑轮和动滑轮
一、说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的教学内容。滑轮这种简单机械与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有着广泛的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4
从教材体系上看,学生已学过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而本课内容又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机械打下基础,所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这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习本节课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①认识滑轮的基本结构;
②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会使用它们提升物体; ③了解滑轮组的特点,能使用它。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活动设计能力;
②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③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通过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②难点:如何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四、说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相互促进的活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技能获得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法:引导法、讲授法。基本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设计活动→学生交流探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知识应用 2.学法:观察分析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等。
学生能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活动设计,并能亲身积极地进行探索、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探究精神。
五、教学程序的设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