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十个历史时期:
1. 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甲骨文疾育;史记剖腹产;周易孕育;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奠基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内经:基础理论,临床病证,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3. 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雏形-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本草经所收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脉学与胚胎学发展-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 5. 隋唐五代时期—趋向专科化-隋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6. 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7. 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金元四大家;
8. 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王肯堂《证治准绳2女科》;张介宾《景岳全书2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对命门学说的发挥: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张介宾《类经》。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9. 清代、民国时期—中西汇通-清代: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萧赓六《女科经纶》;亟斋居士《达生篇》;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2妇科心法要诀》。 民国:中西医汇通学派: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开创近代中医教育新局面,创办中医专科学校。
10. 现代—医教研体系-⑴中医教育——全国先后创办26所中医院校,多层次的高等教育;⑵理论研究——大量古籍整理出版;妇科“肾主生殖”、“产后多虚多瘀”理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及发挥;⑶诊治技术——辨病与辨证结合,提高疗效,探究机理;⑷中医走向世界,世界研究中医,关注中医妇科学。
女性解剖生理
胞宫(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是女子特有内生殖器官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位置: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形态:形如合钵,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
功能:⑴主行月经,分泌带液;⑵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胞脉功能:把脏腑阴血下注于子宫,以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即行月经和主胞胎。 胞络功能: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功能。
阴道(产道/子肠)首见《诸病源候论》位置: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功能:⑴抵御外邪“自洁”作用;⑵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⑶阴阳交媾的器官;⑷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
阴户(四边/产户):女性外阴。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
玉门:阴道口及处女膜。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功能: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合阴阳的出入口;娩出胎儿的关口。
女性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天癸生理作用: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
月经生理定义: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现象。 月经生理现象:初潮:14岁(11-16岁);周期:28-30天(±1周);经期:3-7天;经量:50-80 ml;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绝经:49.5岁(45-55岁)
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特殊月经现象: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月经产生机制:月经的产生,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学说;其他脏腑、经络的协调作用;气血充盛与和调是重要条件。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
天葵:天葵者,葵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天葵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
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经间期(14-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 经前期(15-28天):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带下病: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生理-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狭义-即带下病,带下量、色、质、气味异常之病症。
带下生理现象: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特点: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初潮后出现,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作用: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 带下产生机制:带下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妊娠: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正常妊娠期约289天,即10个妊娠月。 受孕的机制和条件:“男女媾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藏泄有期,胞脉、胞络正常。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受孕年龄和时机:25-30为最佳生育年龄;“两精相搏”合于“的候”。
妊娠生理现象: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产育生理:预产期:末次月经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
临产生理现象: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
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
产褥期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 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特点:血性-浆性-白色
哺乳生理:乳汁为气血化生。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哺乳期8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病因病机
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体质因素。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
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病机:冲任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导致妇科疾病发生。 肾的病机:
肾精亏虚—肾精不足,天癸不能按期而至,精亏血少 肾气虚—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
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 肾阳虚—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 肾阴阳俱虚—冲任虚惫,多脏受累 肝的病机
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或肝郁脾虚,肝郁犯胃。
肝火上炎—热伏冲任,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肝郁脾虚,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湿热郁结,阻滞冲任。
肝阴不足—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
脾的病机
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统摄失职,冲任不固;中气下陷。 脾阳不振—水湿内生、湿聚成痰
诊断概要
月经
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 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
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
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
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带下
色白,质稀——脾虚、肾虚; 色黄,质稠——湿热
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 恶露
量多、色淡、质稀——气虚 鲜红或紫红,粘稠——血热 紫黑有块——血瘀
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脉诊
月经脉——滑利为常
带下脉——一般常脉
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
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 产后脉——虚缓平和
妊娠病辨证要点: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产后病“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以察胃气的强弱。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治疗方法
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治则: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 滋肾补肾
1、滋养肾阴——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 2、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温肾健脾——真武汤、健固汤、内补丸
3、补益肾气——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肾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膏、二仙汤补益气血法包括:补气固摄;养血益精。 疏肝养肝
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 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
2、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健脾和胃
1、补益脾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
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 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
2、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清热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 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调理气血
补益气血
1、补气固摄——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 2、养血益精——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 理气行滞——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 活血化瘀
1、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 2、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3、祛瘀止血——失笑散 清热凉血
清实热——清经散、保阴煎 清虚热——两地汤、知柏地黄丸 温经散寒
祛实寒——良方温经汤
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 祛湿除痰
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 清热利湿——止带方
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
调理奇经
补益奇经1、温补奇经——温冲汤 2、滋养奇经——龟鹿二仙膏 固摄奇经——安冲汤、固冲汤
通利奇经——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 镇安奇经——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 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 经间期——补肾佐以活血 经前期——补肾佐以滋阴 月经期——理气活血调经
外治法: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药物离子导入,针灸推拿。
月经病
月经病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异常,或以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各种症状为特征,或在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疾病,统称为月经病。
病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体质因素, 病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二脉的损伤。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