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管理迈步大城管时代
在乡村,推进村湾收集、乡镇运输、市区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建设,启动环境示范片区创建工作,村容村貌变化明显。
在中心城区,开展暴露垃圾、施工工地、违章占道、违法建设等专项治理,消除暴露垃圾倾倒点,清除长江、汉江漂浮垃圾;加强78条重要干道、窗口地带日常控管,开展夜市排档、占道洗车等专项整治,取缔一批扰民占道市场;实行渣土运输作业“红黑榜”制度,严格查处违法运输和渣土污染行为。
启动生活垃圾源头收集系统建设,购置337辆垃圾收集车,淘汰板车670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范围扩展至中心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社区,设置了一批分类收集容器。
坚持“双创”工作机制,以督办考评促进环境卫生管理规范化,全市103个街乡镇争创“市容环境达标街道(乡镇)”总达标率97.09%,优良率69.77%;全市255条主次干道争创“市民满意路”总达标率97.65%,优良率65.49%。
探索“大城管”综合督办机制,主动发现并及时督办责任单位解决城市综合管理问题;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完成了国家森林城市检查、文明城市测评、世界湖泊大会等80余次重大活动保障任务。 部署60天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工作,提出十大工作举措,全市市容环境明显提升。 城市空间环境再添靓点
以“两江四岸”和集中展示路段景观灯光环境建设为重点,按照“设计艺术化、投资多元化、建设同步化、管理专业化、亮的有文化”工作思路,组织规划设计,发动社会参与,实施工程招标,规范安全施工,强化科学运行,全市亮化楼宇452栋。
其中,两江四岸区域亮化楼宇149栋,打造了南岸嘴、龟山、晴川阁灯光片区,建设了21组强力探照灯,建成7艘趸船景观灯光,实施了天兴洲长江大桥及4座立交桥、人行天桥景观灯光建设,完成汉江江滩东风段500米景观灯光带建设任务。建成青年路、常青路、解放大道、徐东大街等8条景观灯光集中展示路段,全市景观灯光档次不断提升。
“夜游长江”成为城市旅游品牌,国庆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2000名市民代表观赏城市夜景,分享建设成果。
出台《武汉市门面招牌设置规范》,开展广告、招牌、灯光、房屋粉饰等综合整治,推进广告资源公开拍卖试点,三环线先期拍卖取得成效。
城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认真落实市人大3号议案,强力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现有资源,组建武汉环境投资开发集团,积极主动开展融资,保证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五焚烧、两填埋、一综合”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设,长山口生活垃圾填埋场启用,长山口垃圾焚烧发电厂完成第一台发电机组安装;汉口北垃圾焚烧发电厂主体结构工程完工;新沟垃圾焚烧发电厂
开工建设,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主厂房土建进入施工;陈家冲垃圾填埋场一期工程步入正轨,关闭了二妃山、紫霞观垃圾填埋场,开展综合治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
建成13座环保型生活垃圾中转站;新建改建100座公厕。 查处违法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7278处、106万平方米。
有效控管重点工程区域范围违法建设,每个工程组建10-30人的控违队伍,实行24小时守控;严格实行绩效目标考核,限时督办督拆。
强力拆除存量违法建设,全年在洪山区杨春湖、青山区胡家寨、张家湾、汉阳区江堤街、东湖风景区东湖村、渔光村、黄陂南湖村等区域组织大规模拆违行动30余次。
联合公安消防部门拆除各类侵占消防通道违章搭盖500多处、5万多平方米;配合水务部门拆除水域湖泊岸线范围的违法建设;落实铁路沿线违法建设长效控管机制,推进铁路沿线违建整治工作。 倡导绿色出行方便市民生活
认真办理政府“十件实事”,城管便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建成便民自行车服务点816个,投放自行车21500辆,发放租车卡25.6万张,每天提供租车服务8万人次,缓解了交通压力,方便了群众生活。
开展废旧电池回收,新增100家中百超市废旧电池回收点,全市200家超市回收废旧电池254万余个;在学校、社区、机关、公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