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论文】外国文学论文少年维特之烦恼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论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真实故事背后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历史意义及当代意义,并通过对这本小说的故事原型的追溯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爱情、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 意义 故事原型 爱情 歌德 夏洛蒂 “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年少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就有些震撼,那时候羞赧的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说出这样直白的话的。虽然心里对此十分认同。

初一的时候看《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多愁善感的青春期,心中懵懵懂懂的对爱情有了新的认识。由于没有切身感受,无法真正理解维特的烦恼,对他的自杀也感到莫名其妙。那时候看这本书是因为爸爸一看书名以为这本书是讲述一个孩子成长的烦恼的励志故事。两年之后,当我也开始对爱情有了朦朦胧胧的认识时,无意中又翻看了这本书。这次的解读变与之前的完全不一样了,我如痴如醉的阅读着他写的每一个字,从他的心情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维特的每一句话都正合我心。我被这个热情纯真的少年深深地感动了,被他的爱情感动,甚至在结尾他自杀之后留下了青春的热泪。并在读过此书之后,长吁短叹感慨良多,久久不能自拔。

正如那首歌里唱的一样,“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时光飞逝,如今的我已经是跨入奔三的行列。外国文学课上老师再次讲到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次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解读。我重新把这本书翻看了一遍,发现还真是时过境迁,内心的感受与几年前又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开始对维特的行为感到不解,认为他幼稚的可笑,对他的爱情至上论不敢苟同,甚至连他的自杀都让我不能接受。如果现实中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会认为他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也许是我已经不再纯真,世俗的世界让我变得现实。

说以上这些,并不是要完全否定《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意义。在1774年的欧洲,这样一本书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对此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历史意义大于它的文学价值。那是时候在宗教束缚下的人们,被这个热情多情的少年感动,一时间还起了一股“维特热”,人们模仿维特的经典穿着: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及长筒靴;还有什么维特杯子、维特香水···甚至连维特的自杀方式都有人模仿。这样的狂热连今天的追星族也要自叹不如了。这确实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同时也奠定了歌德在文学史的崇高地位。一百多年前,欧洲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在其六卷本的巨著中高度评价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从意义上看,“《少年维特之烦恼》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呢?”勃兰兑斯说道:“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的说出这本富有想象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他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独的情感和痛苦,而且是整个时代的感情和痛苦。”《维特》出版于一七七四年,欧洲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时期。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新兴市民阶级已经觉醒,青年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对自己政治上无权和社会上受岐视的地位深感不满,强烈渴望打破等级界限,建立符合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与人关系。他们提出“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号以反对封建束缚,以“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理想。但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封建贵族的势力仍很强大,资产阶级在与它的较量中大多失败了。面对着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心怀无从实现的理想,年轻软弱的资产阶级中普遍滋生出悲观失望、愤懑伤感的情绪,一时间伤感多愁竟变成为一种时髦。在这种时代气氛下产生的《维特》,不只述说出了年轻的资产阶级的理想,揭示了它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并让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为这理想的破灭而悲伤哭泣,愤而自杀,以示抗议。维特用自己的死亡,把自己对当时社会诸种清规戒律的厌恶和反抗推到了极致,从而完成了一个社会叛逆者形象的自我塑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造。很多青年在《维特》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维特》反映了欧洲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从中已可听到狂飙大作之前的凄厉的风声。这样不同寻常的意义注定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成为人类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当代人看《维特》应该不会再出现曾经的狂热现象了,而且和很多其他表现爱情的小说相比,《维特》也缺乏曲折故事的吸引力。一个人,或是少年,或是正处于维特式的对别人疯狂的单恋中的人,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慰藉找到知己,也不排除读到泪流满面的现象发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维特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曾经的自己,也许正是现在的你。总之,我们也都曾或是正在像维特那样,疯狂的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我们悲伤、绝望,这个过程是那样漫长,伴随着那么多说不出的伤痛。终于有一天,时间战胜了一切,我们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早已经放下。最惊喜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后发现自己长大了,有了足够的能力去忍受伤痛。能够平淡的对待自己的感情,不再疯狂、不再固执,不再一意孤行,不再不管不顾还口口声声说执迷不悔。我们学会了淡然的看待这些,所谓的天长地久永远爱你仔细想想其实也不过如此。有一天我们又翻开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里面的感动与悲伤我们已经淡漠了,维特的绝望与喜悦我们已经无法体会产生共鸣了,发现这本书,真的还只是少年的书。甚至有一天,我们知道了真实的故事,知道了这样苍白的一个结局。

《维特》的故事原型就是源自于歌德本人的感情经历。1772年春,23岁的歌德刚从大学毕业便奉父命来威茨拉当见习律师,歌德在一次舞会上看到了夏洛蒂,初见就是《维特》的那一幕:一个穿着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蝴蝶结的苗条清秀的姑娘,站在一群活泼可爱的弟妹中间分发面包。后世不知有多少画家按照他们各自的理解再现了这一场面。后来。歌德才知道夏洛蒂的未婚夫便是自己的同事加斯尼,但这丝毫阻止不了他追求夏洛蒂的决心。

接下来发生的故事正如我们在《维特》中看到的那样,歌德经常帮助夏洛蒂照顾弟妹一起聊天。加尼斯也是忠厚善良的,他宽容地接受歌德作为他们的伙伴。他甚至对夏洛蒂提出愿意牺牲自己成全她和歌德的感情。但夏洛蒂是个实际的女子。她告诉加斯尼那是不可能的,像歌德那样光芒四射的天才不可能是一个好丈夫。 之后歌德情难自控但是遭到了她的拒绝。于是他不辞而别。在他烦闷的时候,他的朋友耶路撒冷因爱上一位美丽的有夫之妇绝望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给了歌德很大的震动。他在《诗与真》中满怀深情的回忆:“与友人妻子不行的恋爱而导致的耶路撒冷之死,把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我不只静观冥想,我与他的共同的遭遇是什么,而且把现在恰好碰到的使我热情沸腾、焦灼担心的同样的事情加以观察;因此,我禁不住把正要动笔来写的作品灌上炽烈的热情,以致诗的情景与实际的情景的差别丝毫不能分辨出来。”这场苦恋没有结果,但是却诞生了《维特》这部伟大的著作。我一直想,如果当时夏洛蒂选择了歌德,那结果又会是怎样。《维特》是否还会诞生?夏洛蒂是否还会一如歌德初见那般美好?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当晚年的歌德威望如日中天,四面八方的崇拜者都来魏玛朝圣。1816那个多风的上午,歌德在他的官邸接见了一对母女。这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太太便是当年的夏洛蒂,四十四年的时光改变他们的相貌,也洗刷了他们的内心。年少时的疯狂爱恋似乎已经被遗忘,歌德在他们枯燥无味的谈话中除了赞叹她也叫夏洛蒂的女儿很像当年的她外,没有一句提起威茨拉,更别说当年他对她的情谊。我们以为当年的爱恋是刻苦铭心的,正如维特最后的已死明证,但是现实往往更加冷酷,它告诉我们没有什么不可改变,即使当初爱的那样不顾一切,岁月还是会冲淡一切。电影里的苦恋一生等待一生至死不渝的爱情,在现实中是那样不堪一击。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顽固的威茨拉人坚持说,那天夏洛蒂老太太穿着歌德第一次见到她时穿的白衣长裙,胸前打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可是这似乎没有激起歌德的半点反应。正如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罗西评论这次会面时说的:“其实歌德博士早就死了,最爱跳舞和日光下散步的夏洛蒂·布夫小姐也不在了。这个故事的一切人物之中,只有可怜的维特还活着。”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也许我们的眼眶都会潮湿。天真的维特是唯一活着的,他在离开的时候心中依旧是对夏洛蒂深沉的爱,因为他选择了离去,所以这份爱永远停留在了那个瞬间而化成永恒。而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他的爱已经被时光的流水冲的太远太远。我们悲伤的,不是维特的死去,我们悲伤的是,原来世界上没有什么爱,会永垂不朽。

【参考文献】

《少年维特之烦恼》【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著 白山 江龙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杨扬(交流生) 089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论文】外国文学论文少年维特之烦恼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论文人生若只如初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真实故事背后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历史意义及当代意义,并通过对这本小说的故事原型的追溯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爱情、人生的感悟。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意义故事原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2vfm1vpfq7dd7d92wae4uc568cqcf01a2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