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古诗歌鉴赏
核心价值阐释
1.通过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发现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2.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
必备知识·夯基 必备一 读懂诗家语
一、词类活用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一首诗词往往也会因一两处词性的改变而韵味无穷。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句中的“锦....帽貂裘”等于说“戴锦帽”“穿貂裘”,这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句中的“雨”,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前半句意为:东边的太阳出来了,西边还在下雨。
2.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如: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句中的“春”,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意为“茂盛”。此句意为:在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在病树的前头有众多茂盛的树木。
②“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句中的“曛”,.日落时的余光。这里是“昏暗”的意思。前半句意为:辽阔的天宇黄云密布,遮天蔽日,太阳失去了光辉。
3.名词作状语
如:①“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句中的.
“秋”即“在秋高马肥的季节”,名词作状语。此句意为:在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②“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句中的“灰”“烟”:像..灰烟一样。此句意为:曹操的水军像灰烟一样飞散消失了。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句中的“贫贱”,..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贫贱之家”。此句意为:贫贱之家有这样一个女子,刚出嫁就被休回娘家。
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句中的“青”,就是将形.容词当名词来用,代指泰山那青翠苍绿的山色。此句意为:巍峨的泰山,到底多么雄伟?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句中.的“绿”意为“使……绿”。此句意为: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句中的“悦”..意为“使……高兴”,“空”意为“使……坦荡空灵”。此句意为: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神爽心净。
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①“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句中的“重”,意.为“以……为重”。此句意为:苍天有意怜爱生长在幽暗之地的小草,人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②“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句中.的“轻”,意为“把……看轻”。此句意为:有谁能比得上你张公子,你的千首诗把高官厚禄看得很轻。
词类的活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且在诗歌中最为多见,在解读诗歌语言时值得高度重视。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词类活用之处,并解释其含义。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石壕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第四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传。 (2)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3)东风,名词活用作动词,刮起东风。 (4)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 (5)夜,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 (6)黄、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即“黄狗”“苍鹰”。 (7)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红花”。 (8)暗,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暗淡无光”。 (9)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二、语序倒装
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达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颠倒。在古诗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手法,但它和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概括而言,古代诗歌中的语序倒装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符合声律的要求而出现颠倒词句的情况。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归浣女”是“浣女归”的倒装,“下渔舟”是“渔舟下”的倒装。这样使全诗的句式变化多样,不致呆板单调,创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主要的是为了让“舟”与“秋”“流”“留”押韵和五律平仄的需要。这种句子结构的颠倒用法还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2)为了追求新意而改变词序、句序、结构的情况。如: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改为正常的“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词的意境美就会大打折扣。
(3)为了让句式错落变化,产生参差之美而使用倒装。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句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这里的词序颠倒与前面顺叙周瑜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形成了错位之美。
“倒装”是一种表达或表现形式,作者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作品的内容、主题服务,而诗歌的主题多为抒发情感,所以把握诗歌中的倒装修辞手法对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切不可忽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的正确语序是怎样的?诗人作此安排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确语序: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诗人的目的是突出表现“历历”“萋萋”的特点。
三、空白省略
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对话省略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阅读这类诗歌时,就需要读者根据诗歌情境和自身体会进行合理的想象,方能把诗中的空白补充完整,从而准确把握诗意。
2.意象组合
中国古典诗词常见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意象组合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意象直接组合在一起,中间没有任何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