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线作业考核 《学生学习心理与心理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自我概念
答: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综合看法,是个体在过去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受到他人的强化和评价的影响。 2、学习
答: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3、认知地图
答:认知地图是动物在头脑中形成的对环境的综合表象,包括路线、方向、距离,甚至是时间关系等信息,是个较模糊的概念。 4、正迁移
答: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助长作用。 5、陈述性知识
答:陈述性知识回答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答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二)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简答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一)联结主义学习论 饿猫开迷笼实验。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终于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结。
(二)桑代克的学习率
准备率: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练习率: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效果率: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请列简答教师在利用学习结果反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应把握的原则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例如: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针对性、启发性、教育性),举如:知道自己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看到自己的成功、进步,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知道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可以及时改正,并加倍努力,力求获得成功。
学习结果的反馈要经常给予,例如:作业的正误和考试成绩的优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些情况及时具体反馈给学生是一个持续经常的关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自从有了学习活动以来,学习迁移的现象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请简答学习迁移理论中柯勒根据实验总结出的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学到的迁移经验能否迁移到新的经验获得中,关键不在于情境中有多少共同的因素,也不在与是否掌握了原理,而在于能否理解情境之间的关系,即情境中的所有要素是否组成了一种整体关系。在他们看来,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理解或顿悟了情境之间关系的结果。
柯勒的“小鸡觅食”实验。
柯勒认为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是导致迁移的主要原因,对关系的顿悟的获得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 5、什么是知识的表征?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各自的表征方式有哪些?
答: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知识是人对事物的两方面反应:一方面是对事物的属性的反映,一方面是对事物之间联系的反映。反应事物属性比较简单,反应事物之间的联系显然比较复杂。这种反应是能动的的,而且不是单方的,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
程序性知识(productive knowledge):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某类问题等。
二者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相互联系,陈述性知识为实际操作提供必要的信息,程序性知识会促进陈述性知识的深化。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一)强化物: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1)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和惩罚 (2)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3)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二)强化的程序并举例
使用原则
(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2、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答:(一)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的儿童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认知发展的机制:
①.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自于先天的遗传。
②.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③.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三)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 ①.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②.练习和经验:有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④.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