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洛、单”等生字,规范书写“芙、蓉”等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情感与价值
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的志向。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美感,领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芙蓉楼送辛渐》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欣赏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初读正音。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芙蓉(fú róng)、洛(luò)阳、冰(bīng)心、玉壶(hú)
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介绍一下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送”是送别的意思。 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我”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整体感悟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准确。
教师批注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 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同学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配乐朗诵。
3.自读自悟。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4.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琢磨。(课件出示前两句诗) 四、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朗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你能借助注释说一下前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瀚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吟诗……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 师引生再读“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凄凉、孤寂。 2.教学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些什么话呢?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谁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下后两句诗的意思?
生: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找一名学生回答。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在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五、归纳主题,熟读成诵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全
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 山孤 孤寂冰心 玉壶 高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本节课我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足之处] 这节课我没有注意详略得当,开篇占用的时间过长,进入主题之后,虽然有亮点,但是结尾明显啰唆,余味少了一些。还有就是由于时间问题,给学生说诗意的时间过少,只有个别同学得到了锻炼。在今后的语文课上,我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探索。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塞下曲》 一、直接引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卢纶的《塞下曲》,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生汇报,师补充:
《塞下曲》:“塞”为边塞的意思。《塞下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个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指导书写。
“雁”字的“厂”横、撇要充分展开;两个“亻”左短右长。 正音:单于、欲将、轻骑
2.这首诗的作者是卢纶,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课件出示卢纶的相关资料。 三、 整体诵读,整体感悟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 (2)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2.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3.集体交流。 四、品诗悟情
教师批注
}写景叙事 }表白胸襟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