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常见病害
草鱼出血病
【病原】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水面,主要症状是病鱼各器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红肌肉”型 病鱼外表无明显的出血症状,或仅表现轻微出血,但肌肉明显充血,严重时全身肌肉均呈红色,鳃瓣则严重失血,出现“白鳃”。这种类型一般在较小的草鱼种(体长7——10cm)较常见。 (2)“红鳍红鳃盖”型 病鱼的鳃盖、鳍基、头顶、口腔和眼眶等明显充血,有时鳞片下也有充血现象,但肌肉充血不明显。这种类型一般见于在较大的(体长13cm以上)草鱼种。 (3)“肠炎”型 病鱼体表及肌肉的充血现象均不明显,但肠道严重充血。肠道充血时,仍具韧性,肠内虽无食物,但很少充有气泡或粘液,可区别于细菌性肠炎。这种类型在各种规格的草鱼种中都可见到。
【流行情况】本病是我国草鱼鱼种培养阶段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2.5——15cm的草鱼和1足龄的青鱼。每年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水温降至25℃以下,病情逐渐消失。
【防治方法】疾病一旦发生,彻底治疗通常比较困难,故强调预防。 (1)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引进鱼种。
(2) 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或漂白精(含有效
氯60﹪)消毒,以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3) 注射疫苗,进行人工免疫。 (4) 养殖期内,每半个月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强氯精),
浓度为0.3㎎/㎏;或泼洒漂白粉精,浓度为0.1——0.2㎎/㎏。
(5) 口服大黄粉,按每年100㎏鱼体重用0.5——1.0㎏计算,拌入饲料内或制成颗粒饲
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5天。
(6) 每万尾鱼种用水花生4㎏,捣烂后拌入250㎏大蒜、少量食盐和豆粉制成药饵,每
天投喂2次,连续3天。
(7) 50﹪大黄、30﹪黄柏、20﹪黄芩制成三黄粉,每50㎏鱼用三黄粉250g、麸皮4.5
㎏、菜饼1.5㎏和食盐250g制成药饵投喂,连用7天为一个疗程。
(8) 口服植物血球凝集素(PHA),每千克鱼用量4㎎,隔天喂1次,连续2次,或用浓
度为5——6㎎/㎏的PHA溶液浸洗鱼种30min。此外,还可用注射法,每千克鱼注射PHA4——8㎎。
(9) 加强饲养管理,进行生态防病。
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反应迟钝,或离群独游水面。鳃盖内表皮往往充血发炎,严重者鳃盖中部的内表皮溃烂,形成一个透明小区“开天窗”。鳃丝分泌粘液增多,肿胀,呈花鳃状,局部因缺血色或淡红色,或淤血成紫红色或有出血点。鳃小片愈合。严重者鳃丝溃烂,鳃上皮细胞坏死脱落,鳃丝软骨外露,坏死处往往有细菌和污物粘附。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感染。流行水温为15——30℃,水温越高,越容易发生。当语体受伤、放养密度大、水质不良时,可促进其流行。 【防治方法】[
(1) 鱼种放养前用浓度为10㎎/㎏的漂白粉药液,或用浓度为15——20㎎/㎏的高锰酸
钾溶液浸洗15——30min;或用2%——3% 的食盐水浸洗10——15min。
(2) 在发病季节,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浓度为15——20㎎/㎏,使池水的PH保持
在8左右。或者每半个月泼洒1次漂白粉,浓度为1㎎/㎏,可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3) 发病池塘可全池泼洒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或泼洒漂粉
精(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3——0.5㎎/㎏;或三氯异氰酸尿(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或二氯异氰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4) 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浓度为0.2——0.3㎎/㎏.
(5) 发病时也可用五倍子2——4㎎/㎏,麽随后浸泡过夜全池泼洒。
白皮病
【病原】主要是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处有一白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直至背鳍基部以后全部变白,鳞片脱落,表皮溃烂,尾鳍残缺不全,严重时尾鳍烂掉。病鱼平衡失调,游动缓慢,不摄食,在水中打转,有时头向下、尾向上与水面垂直悬于水中,时而作挣扎状游动,不久即死亡。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鲢、鳙的鱼苗鱼种,对淡水白鲳的危害也较大。每年6——8月最为流行。 【防治方法】
(1) 鱼种放养前应对池塘、鱼体进行消毒。
(2) 捕捞、运输和放养时,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3) 体表有寄生虫时要及时清除。 (4) 治疗时同细菌性烂鳃病外用药。
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鳞片脱落,鱼体两侧及腹部较为明显;鳍基充血,鳍的末端溃烂,断掉一截,鳍条裂开,称为蛀鳍;有些病鱼鳃盖及上、下颌充血发炎而有红斑。疾病的后期常常伴有水霉的感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的鱼种和成鱼,其他鱼类也可感染。终年可见,春末夏初较为流行,常与烂鳃病、肠炎病并发。
【防治方法】同烂鳃病。在外用药的同时,需口服药物。
竖鳞病
【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独游水面,游动缓慢,呼吸困难。疾病早期,鱼体体表粗糙,鳞囊积水,部分鳞片竖起,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似张开的松球。鳞囊内积有半透明的液体,用手轻压鳞片,鳞囊中的液状物即喷射而出,鳞片随即脱落。有时伴有鳍基充血、腹部膨大、腹腔积水和眼球突出等症状。
【流行情况】该病主要危害鲤、鲫和金鱼,罗非鱼及其他鱼类也可发生。一般发生在越冬后的春季,水温17——22℃时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1) 用2%的食盐水,或者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水混合液浸洗病鱼10min。 (2) 泉池泼洒强氯精,浓度为0.3㎎/㎏,每天1次,连用3天。
(3) 口服土霉素,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g,制成药饵,连喂5——6天。 (4) 用苦参煎汁全池泼洒,每667㎡水面,水深1m,用药0.25——1㎏.
细菌性败血症
【病原】该病病原体有多种,有鲁克氏耶尔森菌、嗜水气单胞菌、苏伯利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弧菌等数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发病初期,病鱼外观症状是口腔、上下颌、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肠道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者体表及肌肉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解剖时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的腹水,肝、脾、肾肿大,肝、肾颜色变浅呈贫血状,脾呈紫黑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粘液、积水或气体。鳃贫血呈苍白色,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流行情况】该病又称为淡水鱼类爆发性流行病。全国各地大小水域均可发生。淡水养殖的鱼类从鱼种到成鱼都可患病。流行季节长,从2月底至11月,水温9——36℃之间流行,尤以28℃左右最为严重。 【防治方法】
(1) 清除池塘中的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或则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
(2) 放养密度要适宜,鱼种放养前用高锰酸钾水溶液15——20㎎/㎏浸洗鱼体10——
30min。
(3) 发病季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浓度为20——30㎎/㎏;或泼洒漂白粉,浓度为1——
1.5㎎/㎏;或漂白精,浓度为0.4——0.5㎎/㎏;或者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浓度为0.5㎎/㎏
(4) 发病后除用上述外用药泼洒外同时口服抗菌药,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土霉素3——5g,
或复方新诺明2——3g,或氟哌酸等1g,制成药饵投喂,连喂5——7天。
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突出,腹部有红斑。解剖鱼体可见肠道局部或全部充血发炎呈红色,肠道内没有食物,而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严重时腹腔积水,肠道内粘膜上皮大量坏死脱落,肠道微血管充血或出血,肠道失去弹性。
【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对1龄以上的草鱼危害最大。全国各地均有流行,
发病季节为6——9月,当年的鱼为7——9月,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25——30℃时达到高峰。 【防治方法】
(1) 彻底清塘消毒,鱼种放养前要消毒。
(2) 养殖期间保持水质清新,投饵要适宜,且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饵料。 (3) 发病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投喂药饵以预防此病的发生。 (4) 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浓度为1㎎/㎏;或泼
洒漂粉精(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3——0.5㎎/㎏;或三氯异氰酸尿(含有效氯80﹪左右),浓度为0.3——0.5㎎/㎏;或二氯异氰酸钠(含有效氯60﹪左右),浓度为0.5㎎/㎏。
(5) 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5g、食盐2g,将大蒜去皮捣烂后拌饵投喂,连喂3天。 (6) 用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千克鱼每天100㎎,连喂7——10天。
(7) 复方新诺明按每千克饲料添加1——1.5拌饵投喂,连喂3——5天。
打印病
【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症状及病理变化】在发病鱼体的两侧,出现圆形或椭圆的红斑,以后逐渐扩大,形似在鱼体上盖上了红色的印章,因而称之为打印病。病灶处的皮肤出血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坏死溃烂,露出真皮和肌肉,边缘仍有红色的轮廓。严重时肌肉腐烂,直至露出骨骼和内脏。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鲢、鳙、从鱼种到成鱼军受其害。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单死亡率底,病情较严重的池塘发病率可达80%以上,一般不会出现大批死亡,单可陆续死亡,影响其生长和性腺发育,夏秋两季较为流行。 【防治方法】
(1) 全池泼洒含氯消毒剂,用量见烂鳃病。
(2) 亲鱼患病可以涂抹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涂抹金霉素或四环素药膏。 (3) 注射硫酸链霉素,每千克注射10—20mg。
细菌性肾病
【病原】鲑亚科肾形杆菌 【症状及病理变化】感染细菌性肾病时,可能仅有少数几尾或25%—50%的鱼出现外部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游动无力,离群,靠边,体色变浅。常伴有肛门、鳍条基部出血,烂尾、烂鳍及鳞片脱落现象。鱼腹部膨大,腹腔积水,有贫血现象。眼球周围出血,部分失明,双侧或单侧眼球突出,将突出的眼球摘下通常会看到有肉芽组织。全瞎或部分眼瞎的鱼表现营养不良,皮肤出血,可发展成溃疡病灶。肌肉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这些结节破溃后,释放病原菌至养殖水环境中感染健康鱼。内脏器官最突出的变化是形成肉芽肿性结节,肾是主要的靶器官,肾显著肿大,形成白色的小结节。肝、心、脾也可见直径为2——3?灰白色结节。显微镜下,这种结节是由吞噬了不同数量的细菌的巨噬细胞组成的肉芽肿。结节内可见组织坏死,细胞崩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许多革兰氏阳性双杆菌。 【流行情况】细菌性肾病主要发生于欧洲。此病仅发现于鲑鳟科鱼类,已在大多数养鲑国家
发现。可能所有人工饲养的鲑鱼品种都对细菌性肾病易感。水温在4—20℃均能发病,常在7—18℃发病,在18℃以上死亡率降低。水温在12.2℃时,从感染到死亡约1个月,在6.7℃时约需2个月。该菌可通过3种方式传播:①感染的鱼卵垂直传播细菌存在于感染雌亲鱼的卵子中,位于蛋黄内。②通过饵料和带菌的水体接触传播。③鱼之间的水平传播,可通过消化道、皮肤伤口感染。 【防治方法】
目前还没有找到控制细菌性肾病的有效方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以预防该病。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时控制病原菌的引入,隔离、封锁和消毒可以控制该病进入非感染区。该菌对一般的抗生素或化学药也不很敏感。
(1) 据报道,红霉素、克林霉素、吉他霉素、青霉素-G和螺旋霉素可以控制鲑亚科肾形
杆菌的生长。
(2) 一些磺胺药被发现在控制细菌性肾病时是有用的。每天每千克鱼用45mg,持续喂磺
胺甲嘧啶可以控制死亡。
(3) 改变饲料,增加某些营养因子也是一种减少细菌性肾病发生率的方法。添加高碘与
低碘日娘相比,细菌性肾病的发生率明显低。
流行性溃疡综合症
【病原】流行性溃疡症综合症也叫做红点病和霉菌性肉芽肿。由各种不同的丝囊霉菌引起。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早期不吃食,鱼体发黑。漂浮在水面上,有时变得不停地游动。在体表、头、鳃盖和尾部可见红斑。在后期会出现较大的红色或灰色的浅部溃疡,并伴有棕色的坏死。大块的损伤发生在躯干和背部。除了乌鳢和鲻鱼外,大多数鱼在这个阶段就会死亡。 【流行情况】流行性溃疡综合症是野生及养殖的淡水与半咸水鱼类季节性流行病。大多数发生在低温时期和大降雨之后。这些条件促使丝囊霉菌形成孢子,而低水温使鱼对霉菌感染的反应变得迟钝。 【防治方法】
大型水体发病条件下控制该病几乎不可能。若该病在小水体和封闭水体里暴发,通过消除病鱼、用生石灰消毒池水、改善水质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
对虾白斑症病毒病
【病原】:白斑症病毒(WSSV) 【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先停止吃食,行动迟钝,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于池边水底不动,很快死亡。典型的病虾在甲壳的内侧有白点,白点在头胸上特别清楚,肉眼可见,白点在显微镜下呈花朵状,外围较透明,花纹清楚,中部不透明。病虾血淋巴浑浊,淋巴器官和肝胰脏肿大,鳃、皮下组织、胃、心脏等组织均发生病变。这些组织受感染的细胞肥大。核仁偏位,浓缩成电子密度很大的团块或破成数小块,分布在核边缘。 【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等对虾上。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不足一周时间可全池虾死亡。病虾小者体长2cm,大者7—8cm以上。
该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 【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