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公卫医师考试流行病学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1、流行病学基本知识
1)流行病学概念:是研究疾病、健康状态和事件在人群中的分布、影响和决定因素,用以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 2)流行病学的任务:第一阶段(揭示现象)健康信息收集;第二阶段(找出原因)健康风险评估;第三阶段(提供措施)健康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
3)流行病学方法:(1)观察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2)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3)理论性研究:理论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2、比例(构成比):是表示同一事物局部与总体之间数量上的比值。P=a/(a+b)构成比的特点是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比之和为100%。 3、比:也称相对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说明两者的相对水平。相对比=甲指标/乙指标(或*100%)。
4、率: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来说明单位时间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率=(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k 5、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用途:对于死亡率极低或不致死的疾病尤为重要,反映得该病的风险。常用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治措
施。
暴露人口必须符合的条件(1)必须是观察时间内、观察地区内的人群(2)必须具备可能罹患所要观察疾病的可能。
6、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流行率。指在特定时间点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和旧病例的人数总共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间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影响因素:主要受发病率和病程的影响。
用途:对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的流行状况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反映某地区人群对某疾病的负担程度。可依据患病率来合理地计划卫生设施、人力物力及卫生资源的需要,研究疾病流行因素,监测慢性病的控制效果。
7、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
1)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点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分子为一定时期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
2)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衡量疾病的存在或流行情况,是一种静态指标,其本质上是一种比例,不是一种真正的率。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单位时间内的疾病频率和强度,为动态指标,是一种真正的率。
8、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所比例。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
9、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认某病病例数)*k 10、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患某病种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患者)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的比例。
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的某病存活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该病病例数)*k
11、相对危险度(RR)或率比:指暴露组发病率(Ie)与非露组发病率(I0)之比,它反映了暴露与疾病的关联强度。RR=Ie/I0 12、比值比(OR):又称优势比、交叉乘积比。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反映暴露者患某病的危险性较无暴露者高的程度。
13、归因危险度(AR):又称率差,是指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反映发病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公共卫生学意义:完全控制该暴露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指暴露人群中有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
AR%=(Ie-I0)/Ie×100% 数值越高越是健康干预的重点。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全人群中由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
1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现况调查
1)概念:是指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
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目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某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又称横断面研究。
2)目的:(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发现病因线索(3)适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4)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5)疾病监测(6)其他:衡量卫生水平和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社区卫生规划的制定和评估等。
3)种类:普查、抽样调查、抽样调查:非随机和随机抽样 (1)优点:研究结果有较强的推广意义;可形成同期对照;是病因探索中的基础性工作
(2)缺点局限性:难以确定先因后果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有可能低估患病水平
15、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
1)概念:也称群组研究。是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用于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和研究疾病自然史。
2)队列研究研究类型:历史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
3)队列研究特点:在时序上是由前向后的,在疾病发生前开始进行,故属于前瞻性研究;属于观察性对比研究;研究对象根据暴露与否分组;研究方向由“因”到“果”;追踪观察的两组间的发病率或死亡
率差异。
RR=[a/(a+b)/[c/(c+d)] 原理:调查方向—现在—将来。 4)队列研究优缺点
1)优点: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资料完整可靠,无回忆偏倚。
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直接估计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可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疾病自然史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暴露因素的作用可分等级,便于计算剂量-效应关系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在有完整资料记录的条件下,可做回顾性历史队列研究。 (2)局限性:观察时间长,费人力、费钱,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准备工作繁重,设计的科学性要求高,实施难度大,暴露人年计算工作量较为繁重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16、病例对照研究
概念: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患者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特点:1)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2)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3)被研究因素的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