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联系实际,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作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雨点的快乐和阅读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重在读,从读中悟情明理。根据大纲要求,并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把感情朗读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雨点的快乐心情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
1、课件演示下雨动画、播放歌曲《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听,谁来了呀? 生:雨点(板书:雨点) 2、(课件演示屏幕上雨点消失)
师:呀,雨点消失不见了,它们藏到哪去了?孩子们想找到它们吗? 生:想。
3、课件出示雨点从一堆生字中探出头来,并同时出示“读准字词,就可以找到我哦!”
//
出示词语:落进 池塘 睡觉 小溪 散步 江河 奔跑 海洋 跳跃
师:要是孩子们能把这些生字读准,小雨点就出来和小朋友们交朋友了。
指名读、去拼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孩子们能把生字记得这么好,小雨点可高兴了,看!它出来了。(课件出示小雨点) 。 (接着出示雨点消失) 师:咦! 雨点又去哪儿了呢? 生:(孩子们很好奇,眼睛瞪得大大的)
二、读通课文
1、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通又读顺
(1)师:孩子们还想继续和小雨点做朋友吗? 生:想。
师:要是你们能把课文读好 ,小雨点一定会出来了。那我们现在就来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读通又读顺。 生:(自读课文)
(2)跟录音读(小声读)。
师:孩子们读得真是认真。那你们想听一听课文录音吗? 生:想。
//
师:那我们现在就来听听录音吧!看一看哪些孩子不光听得准,还能跟着录音小声读。 (3)大声读。
师:刚才孩子们已经跟录音读了一次了,相信现在你们肯定比刚才读得更准了,老师很想听孩子们读,你们现在敢不敢大声地读一次给老师听听呢? 生:敢。
生:指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过度:你们读得真棒!小雨点听到你们如此动听的朗读声,闻声而来,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和小雨点开始新的旅程吧!
小朋友,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次的旅行手册,我们将和小雨点去哪里冒险呢?也就是说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 指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师板书: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师: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我读懂了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
师: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把句子中不一样的地方用你喜欢的标注记号画出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生:(按要求在课文中画出来)
//
师:请你说一说哪儿不一样?
生:我发现的是: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 —— ——
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
—— ——
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
—— ——
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
—— ——
雨点落在了池塘里,是在池塘里睡觉;落在小溪里是在小溪里散步;落在江河里是在江河奔跑;落在海洋里是在海洋里跳跃。
3、交流讨论:你和小雨点最喜欢去哪个地方? (交流时随机指导学生看书上的插图) (1)交流:小池塘——睡觉。
引导学生体会到池塘水的平静,从而指导读好“睡觉”一词。 师述: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也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头睡觉。(美读第一句。) (2)交流:小溪——散步。
引导学生体会到小溪水在缓缓地流着,指导读好“散步”。 师:是呀,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我们和小雨点也跟着慢慢地走,就好像是在散步,多么自由自在,多么舒服啊!(美读第二句。)
//
(3)交流:江河——奔跑。
指名读第三句。请其他同学评议他有没有读好这句,并谈谈听了朗读后的感受,在评议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想像江河水奔腾向前的景象,并指导读好“奔跑”。(美读句子。) (4)交流:海洋——跳跃。
大海里波浪翻滚,雨点在大海里一会儿被掀到浪尖,一会儿被抛到浪底,就像在跳跃。此时雨点的心情怎样?看它张开的大嘴,仿佛在----(学生发散思维训练)
引导体会海洋巨浪翻滚的气势,指导读好“跳跃”。 师:是啊,小雨点随着海浪跳跃,多高兴呀!(美读句子。) 4.师:这样有趣的旅行,想再感受一次吗?让我们跟着小雨点动起来!配乐朗读课文。
(屏幕上同时展示四幅画面。) 四、启发想像,练习表达。 朗读背诵
师:课文已经读了很多遍了,现在能背出来的小朋友起立一起背一背。 生(全都站起来)背诵课文。
师:(富有激情地夸奖)真是些可爱的“小雨点”啊! 想象表达
师:那如果你是可爱的雨点,你还想落在哪里?在那里做什么? 生:我还想落在飞机上,在飞机上看地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