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苯胺蓝的水溶液染色,用甘油浮载检视。

2.4真菌的玻片培养检视

琼胶培养基表面的真菌,直接挑取检视往往会破坏真菌的结构,故玻片培养是很好的检视方法。

2.5琼胶培养基中真菌的检视

琼胶培养基表面下的真菌机构,可以从平板上切取小块带菌的琼胶培养基、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挤压后检视。

2.6真菌细胞核和染色体的观察

真菌细胞核和染色体的观察对了解真菌致病性和变异是非常重要的,有时需要对真菌染色体的变化或细胞核进行观察。细胞核染色方法很多,通常使用苏木精染色或4,6-Diamido-2-phenylindol(DAPI)荧光染料染色。

2.7组织浸离检视

组织浸离就是将根、茎、树皮等组织用药处理,除去中胶层,是细胞分离,以观察单个细胞的形态。

2.8徒手切片检视

徒手切片很有用,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方便,是日常用的最多的真菌检视方法。

(三)细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大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一定持点,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部分真菌也引起萎蔫与肿瘤。切片镜检有无喷茵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要注意制片方法与镜检要点。

1、症状观察

植物细菌病害表现各种类型的症状,不同属的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如棒形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萎蔫,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叶叶枯(少数枝枯、萎蔫和软腐),黄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土壤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肿瘤,欧文氏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软腐等,许多细菌性病害的病斑还带有水渍状,有时可以作为诊断的特征,植物病部有时还有菌脓排出,也可以作为植物细菌病害诊断特征。

11 / 22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2、病原菌鉴定 2.1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检查对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细菌,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有无细菌流出(喷菌现象)。

2.2 病原细菌分离鉴定

植物病原细菌一般都用稀释分离法。病原细菌在组织中的数量很大,稀释培养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菌落,容易分离得到纯培养,对病原细菌的识别和鉴定有很大帮助。病原细菌的鉴定通常需要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和致病性测定。

(四)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1、症状观察

植物受到线虫为害后,可以表现各种症状,有的表现为瘿瘤、叶斑、坏死或整株枯死等,通常可以在病变部位找到病原线虫,但是多数线虫病表现为变色、褪绿、黄化、矮缩和萎蔫等症状,这多半是根部危害造成的。各属线虫为害不同,根结线虫在新生的支根或侧根上寄生后引起根结,滑刃线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上部分,可以传染植物病毒的长针线虫、剑线虫和毛刺线虫等,在根外寄生。

2、病原鉴定

直接观察分离:寄生线虫,可在解剖镜下用挑针直接挑取虫体观察,或者经分离后检查,放在凹穴玻片上的水滴中,观察和处理。

(五)病毒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植物的病毒病是植物的重要病害,但在林木中表现不多。原因是对它的了解和掌握不够。一般几乎每种植物有一种、几种甚至十几种病毒病害。对于病毒病害,首先要注意它的病理现象,有助于病毒病害的鉴别。

1、症状观察

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征。植物病毒必须经过一定的伤口才能侵入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例如,叶片经磨擦接种病毒后,在接种点可形成局部斑点,有坏死褪绿、黄花等不同颜色,大小也可以不同。植物病毒从侵入点扩散,一般可以扩散到全株,表现各种外部症状,植物病毒病的外部

12 / 22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症状一般可以归为五种类型:花叶、变色、环斑和环纹、坏死、矮缩、矮化和畸形。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包括组织与细胞的变化和内含体的变化两个方面。

2、病毒形态观察:

需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采取病株叶片用汁液摩擦接种或用蚜虫传毒接种可引起发病;用病汁液摩擦接种在指示植物或鉴别寄主上可见到特殊症状出现。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作进一步的鉴定试验。

(六)植原体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植原体病害的特点是植株矮缩、丛枝或扁枝,小叶与黄化,少数出现花变叶或花变绿。如枣疯病、泡桐丛枝病等。只有在电镜下才能看到植原体。注射四环素以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以隐退消失或减轻。对青霉素不敏感。

第二节 林木病害症状鉴别

症状是林木病害表观表现的异常特征,也是病害的表观“身份”特征。了解林木病害症状,对田间调查中发现病害,及初步诊断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木病害症状的概念

1. 症状:植物在发病部位表现出的不正常现象。分为外部症状、内部症状。

内部症状:植物体内细胞形态或组织结构发生变化,显微镜观察。 外部症状:植物外表变化,肉眼观察。

2. 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3.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性结构。 二、林木病害的症状类型 (一)、病状类型

常见的病害症状有很多种,其中病状类型很多归纳起来只有5类,即变色、坏死、萎蔫、腐烂和畸形。

1、 变色(discoluration)

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大多出现在病害症状的初期,尤其是病毒病中最为常见。整个叶片或者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色,主要表现为褪绿和黄化(yellowing)。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而使叶片表现为浅绿色。当叶绿素的量减

13 / 22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少到一定程度就表现为黄化。另一种形式是叶片不是均匀地变色,如常见的花叶(mosaic)是由于形状不规则的深绿、浅绿、黄绿或黄色部分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变色部分的轮廓是很清楚的。有时变色部分的轮廓不很清楚,这种症状就称作斑驳(mottle)。斑驳症状在果实上也是常见的。此外,田间还偶尔发现叶片不形成叶绿素的白化苗,这多半是遗传性的。

变色包括:均匀变色(黄化)、不均匀变色(mosaic)和明脉。 2. 坏死(necrosis)

坏死的概念:细胞和组织死亡,不保持细胞水分。 变色类型:斑点、叶枯、猝倒和立枯(一般发生在幼苗上)

斑点:圆形斑、轮斑、环斑、不规则坏死斑、角斑、梭形斑、蚀纹、线纹、穿孔、疮痂、溃疡等。

3.腐烂(rot)

腐烂:细胞和组织死亡,并伴随有组织消解。 腐烂类型:干腐 、湿腐和软腐 4.萎蔫(wilt)

萎蔫的概念:由于寄主维管束组织受损或堵塞,导致水分和养分输送不畅,而使植物表现萎垂。分为全株性、局部性(半边疯)与生理性萎蔫。

5.畸形(malfomation)

畸形的概念:过度生长,生长减少及变态

类型:缩叶、丛枝、肿瘤或癌肿、矮化,小 叶,小果及果不对称、恶苗(徒长)和变态。

6、流脂或流胶(resinosis):针阔叶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数值或胶液。如:红松流脂溃疡病和杏流胶病。

(二)、病征类型

1. 霉层:霜霉、绵霉、灰霉、黑霉等。 2. 粉状物:黑粉、白粉、锈粉。

3. 粒状物:各种真菌形成的繁殖体和菌核等。 4. 线状物:菌索等。

5. 伞状物:担子菌产生的子实体。

14 / 22

林木病害普查主要技术流程与技术

6. 脓状物:细菌所特有的菌脓。 (三)、 症状的变化

林木病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多种变化特征,对病害诊断和鉴定造成混淆。掌握林木病害可能存在的变化特征,对正确诊断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1.典型症状

一种病害在不同阶段或不同抗病性的品种上或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一种常见症状成为该病害的典型症状。

2.综合症

有的病害在一种植物上可以同时或先后表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症状,这种情况称谓综合症。例如稻瘟病在芽苗期发生引起烂芽,在株期侵染叶片则表现枯斑,侵染穗部导致穗茎枯死引起白穗。

3.并发症

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混发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的类型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并发症。有时会发生彼此干扰的拮抗现象,也可能出现加重症状的协生作用。

4.隐症现象

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隐症的植物体内仍有病原物存在,一旦环境恢复,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第三节 林木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术

林木病害标本是林木病害及其分布的实物性记载,有了标本即可在室外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病害诊断和病原物的分类鉴定工作,没有合格的标本就将无从做起。另外,标本也是重要的档案资料。

本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中,林木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是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既是林木病害诊断与鉴定的基本材料,又是重要的持续保存的档案资料。因此,标本采集和制作技术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

一、标本的采集

(一)采集常用工具:

标本夹、吸水纸、塑料袋、纸袋、标签、铅笔、记号笔、小刀、枝剪、手锯。

15 / 22

21t8o1cmv78c83h0epna2cg5h8inz6016b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