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及教育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a.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仅仅停留在一种意识的或是感性的层面,尚未实现系统化。大学生创业,缺乏基础知识,缺乏个人素质,创业教育的指引和指导必不可少,而这一方面的缺失成为了影响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b.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发扬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理论的创新。因此,无论在现实还是理论上,都对研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要求。 c.而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从能力角度开展的教育,即注重外部动因,但对思想角度的教育,即对内部动因的关照有所忽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同等程度的满意。本课题以实效性为目标提出这一问题,并关注内外部双重机制的研究。
(2)课题界定
a.目前主流的创新教育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是一种理念。例如,叶平认为,创新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中心,以改革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为重心,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增强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都称为创新教育。强调创新教育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获得和发展。 b.创业教育指通过课程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开展、平台服务的供给、校政企项目或机构的联动扶持等各种方式,培养出具有创业意愿、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基础性素质,能够培养出紧跟时代发展锐意创新的创业人才。强调培养具有开拓性、自主性的个人。 c.不管哪一种定义都强调的是外部推动的能力教育培养,本课题的视野更为开阔: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研究之外,也不忽视对大学生主体这一教育对象本身的内在思想态势、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及其对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能动性发挥的研究。
(3)研究现状述评
a.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教育模式、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法、路径、服务平台和项目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等等。其相关研究先导性明显,指导性较强,优化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此外,也有学者从优化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如产学研衔接、校企合作、高校建设、政策保障、促进措施等。
b.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有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遵循一个研究思路,即通过对创新创业的定义内涵总结、对国内外研究现况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 、总结我国创新理念淡薄、执行力度不够、市场协同不力、实践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结合具体情况,给出教育改革的策略途径和操作手段。案例研究则强调针对某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总结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发展本地的创新创业事业。比如曹扬(2014)结合吉林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实际,提出了政府引导、学校完善、社会联动等多方资源整合互补的方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c.从研究视角来看,各自基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视角的研究较为多见,但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不多。王年军(2012)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系统动力学理论框架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结构、
创业行为和创业绩效以及相互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富有一定开拓性。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a.现实意义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都要求教育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本质是为了培养开拓性的个人,要求重塑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观念意识、精神素质。这是对高校教育改革精神“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指认。 二是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个人价值的塑造者、社会价值的实现者,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大学生数量庞大,2014年武汉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118万,在全球大城市中排第一,创业也是就业。 b.理论意义
社会经济转型推动创新创业,也因此受到来自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技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具有创业创新传统的国家,学者们研究涵盖了从微 观的个人、组织,到宏观的网络和环境等各个层面,并且逐步形成一些特定的理论模型框架和概念模型。而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尚浅,从而有了研究的意义。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1)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现有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存有不足,其不足就成为本课题继续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a.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拓展。 -在宏观层面,针对新形势如何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社会与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等等)、如何整合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联动机制、产学研如何实现协同创新、高校如何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
-在微观层面,如何增强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方式改革、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等多方面也是研究的重点。 b.要做基于大样本调查的定量研究。
-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构建模型、整合系统理论层面,多采用思辨、定性研究方法。跨学科多维度研究不足,反思深度欠缺。
-本课题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中西方对比研究视角,以此关照现实,推动未来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
c.基于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少,基于湖北省情的更是没有,成果转化运用的实效性不强。本课题要填补这一不足。
-本课题强调自主性、协作性、探索性、实践性,对现状、原因及影响因素、存在的障碍、问题解决的条件、有效实现路径深入分析,并探索引入多学科交叉理论、方法和视角,扩宽创业创新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创新之处: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方面。 a.从研究内容来看,现有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所忽视的方面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研究之外,也不忽视对大学生主体这一“教育对象本
身”的内在思想态势、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及其对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能动性发挥的研究; -除了一般研究所关注的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大的外部环境,也要关注优化小的内部环境。 b.从研究方法来看
-不拘泥于定性的理论研究,而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并立足于特定的湖北省情,进行典型事例分析,做到点和面的结合;
-不同于当前的很多调查研究过度注重问卷这一方式。国内外多年的研究现状表明,问卷获得的结果往往不够客观,反映的问题也往往不够真实。本项研究综合运用结构化访谈和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CAP)、成就动机量表(AM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以提高作为研究基础的调研成果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统计分析工具(SAS、SPSS)的运用,提高了实证数据处理分析能力。
和案例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遵循一个研究思路,即通过对创新创业的定义内涵总结、对国内外研究现况做一个历史性的梳理 、总结我国创新理念淡薄、执行力度不够、市场协同不力、实践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结合具体情况,给出教育改革的策略途径和操作手段。案例研究则强调针对某个区域的实际情况,总结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发展本地的创新创业事业。 c.从研究视角来看,不局限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单一视角,进行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思想教育;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能力教育。
a.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教育是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的基础,基于对湖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存在的障碍、问题解决的条件,有的放矢的探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的各种有效实现路径; b.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涉及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改革、创建各种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等多方面的研究。
(2)研究方法:如前所述,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典型事例分析、中西比较分析的方法、结构化访谈和问卷与CAP、AMS、EPQ结合的调查方法统计分析以及运用SPSS、SAS工具进行实证数据处理与分析。
(3)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201607-201610:分工搜集阅读整理相关资料及政策,编写提纲。
201608-201703:在广泛调查、咨询、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分析、典型事例及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一个组负责撰写关于湖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认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调查报告,另一个组负责撰写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成的研究报告。
201704-201709:撰写有关增强湖北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意识的对策分析报告,设计最终成果的框架、撰写湖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及教育的实证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