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第六版,2005年)。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进而变生它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F32抑郁发作
(1)抑郁发作须持续至少2周。
(2)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轻躁狂或躁狂标准的轻躁狂或躁狂症状。
(3)须除外的常见情况:此种发作不是由于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或任何器质性精神障碍所致。
F32.0 轻度抑郁发作
A.符合F32抑郁发作一般标准。 B.至少具有下述三条症状中的二条:
(1)抑郁心境,对个体来讲肯定异常,存在于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里,且几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环境影响,持续至少2周; (2)对平日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 (3)精力不足或过度疲劳;
C.附加下述症状,共计至少四项: (1)自信心丧失或自卑;
(2)无理由的自责或过分和不恰当的罪恶感; (3)反复出现死的想法,或任何一种自杀行为;
(4)主诉或有证据表明存在思维或注意能力降低,例如犹豫不决或踌躇; (5)精神运动性活动改变,表现为激越或迟滞(主观感受或客观证据均可); (6)任何类型的睡眠障碍; ,伴有相应的体重变化。)食欲改变(减少或增加)7(. F32.1中度抑郁发作
A.符合F32抑郁发作一般标准。
B.至少具有F32.0B中三个症状中的二条。 C.F32.0C中附加症状,共计至少六个症状。 (二)证候诊断
1. 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2. 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便太息,
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3. 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
4.肾虚肝郁证:情绪低落,烦躁兼兴趣索然,神思不聚,善忘,忧愁善感,胁肋胀痛,时有太息,腰酸背痛,性欲低下,脉沉细弱或沉弦。
5.肝胆湿热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梦,耳中轰鸣,头晕头胀,腹胀,口苦,咽有异物感,恶心,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肝郁脾虚证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推荐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柴胡、当归、白芍、炙甘草、法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2.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解郁。
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香附、枳壳、当归、陈皮、绿萼梅、百合、合欢花、徐长卿、佛手、川芎、甘草。 3.心脾两虚证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党参、茯苓、白术、黄芪、当归、远志、郁金、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甘草。 4.肾虚肝郁证
治法:益肾调气,解郁安神。
推荐方药:颐脑解郁方化裁。北刺五加、五味子、郁金、合欢皮、柴胡、栀子、白
芍、甘草。 5.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川木通、泽泻、当归、生地、柴胡、甘草、车前子(包煎)、珍珠母(先煎)、龙齿(先煎)。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
逍遥丸、逍遥颗粒、解郁丸、舒肝解郁胶囊、乌灵胶囊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肝郁脾虚证
治则: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取穴:期门、太冲、丰隆、脾俞、足三里、天突。
随证配穴:胸胁痞闷者,加内关。腹胀、便溏者,加上巨虚、天枢。
操作:针用补泻兼施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2)肝郁气滞证
治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穴和督脉穴为主。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内关、太冲、大陵、肝俞,太冲、期门。
操作:针刺用泻法,肝俞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心脾两虚证
治则: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
取穴:神门、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章门。 随证配穴:兼郁闷不舒者,加内关、太冲。
操作:针用补法,加灸心俞、脾俞、足三里,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肾虚肝郁证
治则: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穴和任脉穴为主。 取穴:太冲、期门、内关、膻中、关元、肾俞。
随证配穴:偏阳虚者,加志室、命门以温肾助阳,引火归元。偏阴虚者,加三阴交、太溪以滋补肾阴,培精固本。腰膝痠软者,加腰阳关。
操作:针用补泻兼施法,偏阳虚者加灸志室、命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个疗程。1次为10. (5)肝胆湿热证
治则: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为主。 取穴:行间、侠溪、三阴交、中极。
随证配穴:阴囊潮湿者,加阴陵泉。小腹灼热者,加曲泉。 操作:针用泻法。 2.电针 百会与印堂,神庭与四神聪组成两组处方,交替使用。在针刺的穴位上接G 6805-1型电针治疗仪,输出波型为连续波,80~100次/分,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通电30分钟。每日1次,每周6次,3周为1个疗程。 3.耳针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将王不留行籽压于耳穴,用胶布固定,嘱患者定时按压,每日3次,每次3-5分钟。能疏通气血,安神定志。 取穴:心、肝、脾、肾、内分泌、交感、神门等。 4.温灸
将艾条点燃靠近双侧足三里,以温热为度。能温补脾胃,温通经络。可配合多功能艾灸仪治疗。
5.根据病情需要,可配合经络导平治疗仪进行治疗。 (四)其他疗法
1.中医五行音乐疗法
(1)肝郁脾虚证:角调式乐曲,有疏肝之功;配合宫调式乐曲,可入脾,以健脾气,助运化,两者合用以达到疏肝健脾,理气化痰之功。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2)肝郁气滞证: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疏肝;若患者有实证表现,亦可选用徵调而泄肝。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3)心脾两虚证: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以健脾养血;和/或徵调式乐曲,人心养心。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4)肾虚肝郁:羽调式乐曲,可入肾;角调式乐曲,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疏肝。两者合用以滋肾阴,疏肝郁。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治疗20次结束。
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