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小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答案】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D。 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意志不强
.. .. ..
.. ..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自律不够
【答案】C。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因为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4.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 A.1982年 B.1986年 C.2000年 D.2006年
【答案】B。 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务教育法》的时间是1986年,第二次修订是在2006
年。
5.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长期性 C.示性 D.复杂性
【答案】B。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的效果。因此优秀
运动员成功时往往能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6.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摩属于()。 A.显性观察 B.参与性观察 C.隐性观察 D.非参与性观察
【答案】C。隐性观察是指被调查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被观察和记录。研究者透
过单向玻璃进行隐蔽性观察时,被观察者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被观察和记录。 7.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①立即打开门窗,给房间通风 ②给中毒者饮水,防止口渴
.. .. ..
.. ..
③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 ④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煤气中毒主要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
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因此,首先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8.在板书生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答案】D。不同颜色粉笔写出来的字,可以引发学生的感觉同时对比,那些彩色粉笔
写的字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9.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案】B。写作业和教师惩罚都是学生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产生的是双避冲突。
10.小学生学习了四边形以后,再学习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归属学习
.. .. ..
.. ..
D.并列学习
【答案】B。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
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者新命题的意义。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的下为概念,先学习四边形,再学习平行四边形属于下位学习。 11.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罗杰斯 B.皮亚杰 C.埃里克森 D.佛洛伊德
【答案】B。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得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科尔伯格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得出儿童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12.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时,采用的冥想放松方法主要属于()。 A.行为疗法 B.艺术疗法 C.认知疗法 D.精神分析疗法
【答案】D。冥想放松方法属于自我暗示的方法之一,它属于精神分析疗法。
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答案】A。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分五个层次:一是理想的课程,二是正
式的课程,三是领悟的课程,四是运作的课程,五是经验的课程。
14.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 ..
..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B。行知的比喻用在教学中,是指要根握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体现
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15.老师对《匆匆》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将“体会时间的宝贵,并珍惜时间”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D。体会时间的珍贵,并懂得珍惜时间属于情感性目标。
16.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容。这种课程窑的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 D.螺旋式组织
【答案】B。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
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容,均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17.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 A.教材 B.教案 C.教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