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专题·教学设计
?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及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整合而成的专题学习。主要掌握河流特征、流域开发自然条件和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知识矩阵及其迁移应用。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多种能力。 ? 学情分析:
通过做文综题发现:学生对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描述、对流域开发自然背景及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对河流综合开发方向的认识均存在许多不足。同时,学生对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图文信息获取、地理综合分析思维等学科能力有很大欠缺。 ?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图文信息,描述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条件)。
3、学会依据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说明流域综合开发的方向与治理措施。 4、能够举一反三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 教学方法:
运用“温故、知新”教学手段,学生学会联系所学地理知识点与思维链,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构建相关的地理知识(建模)。
运用“评析、提能”教学方法,学生学会“先抓地理要素、再找关联因子”的地理思维技巧和“分点描述和综合阐释”的地理答题能力(用模)。 ? 课前准备:
1、对全班同学划分成若干小组,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性格等因素划分若干小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
2、编写切实可行的预习案。提前1、2天发给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基础汇总部分变填空式为问题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组内交流,组长统计本组的疑惑生成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预习为课上合作探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张证。 3、老师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的疑点,新发现的问题本科的重点编写探究案
?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考纲展示 考题在线 知识网络构建及以田纳西流域为例 教师活动 展示考纲要求及2014年高考中有关流域考查的分布统计。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复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体现出流域是高考的重点。 头脑中构建分析某流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梳理归纳河流开发利用方式、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知识点与思维链,构建《河流特征及流域综合开发》的思维方法。 展示关联图,并讲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前世今生,治理成功的典例 思路。 合作探究 举一反三 (精彩环节) 展示对比湘江上游和莱茵河中下游的图片、资(1)先独立思考,完成所有内容形成初步答案(或板书展示)。 (2)小组内起立讨论 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料,把学生分成小组谈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论、引导学生讨论、和学生一起探讨。 完善答案,形成探究成果。 (3)整理思路,准备点评(包括:判断对错/讲解思路/改进意见/有无疑问) 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自我表现的能力。同时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教师点评总结 展示图片、资料,并进行小结。 思考由个体到普遍的规律性的东西,并总结改正自己的错题部分 以成功的效果,激励学生,要善于探究、解决流域问题。
思维建模 教师总结 完成学案的框图 思维拓展与提升,便于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 知识迁移 布置课后任务:1.探讨我国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2.辩论: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课后探究,写出结果 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课堂探究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湘江与莱茵河,分处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通航里程相近,年均径流量
几乎相等,流域布局相似,但湘江年货运量仅为莱茵河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湖南省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
材料二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其中“长株潭”经济圈GDP占全省GDP总量的37.7%。近年来,湘江流域有机物污染在逐年加重,环境问题突出。为此,该区域制定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 其工业结构也由原来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逐渐向以新材料、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转变。
材料三 湘江流域图和莱茵河流域图。
要求: (1)先独立思考,完成所有内容形成初步答案(或派代表板书展示)。(5分钟) (2)小组内起立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完善答案,形成探究成果。(5分钟)
高中地理_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