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技术
1总则
1.0.1为统一我国城镇直埋供热管道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促进直埋管道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供热介质温度小于或等于150℃、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DN500mm的钢制内管、保温层、保护外壳结合为一体的预制保温直埋热水管道。
1.0.3在地震、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地区应遵守《室外给水排水和煤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膨胀土地区建筑地基技术规范》(GBJ112)的规定。
1.0.4直埋供热管道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3.2敷设方式
3.2.1直埋供热管道的坡度不宜小于2‰,高处宜设放气阀,低处宜设放水阀。 3.2.2管道应利用转角自然补偿,10°~60°的弯头不宜用做自然补偿。 3.2.4从干管直接引出分支管时,在分支管上应设固定墩或轴向补偿器或弯管补偿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支点至支线上固定墩的距离不宜大于9m。 2分支点至轴向补偿器或弯管的距离不宜大于20m。
3.2.5三通、弯头等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应进行验算,验算不通过时可采取设固定墩或补偿器等保护措施。
3.2.6当需要减少管道轴向力时,可采取设置补偿器或对管道进行预处理等措施。当对管道进行预处理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
3.2.7当地基软硬不一致时,应对地基做过渡处理。
3.2.8埋地固定墩处应采取可靠的防腐措施,钢管、钢架不应裸露。
3.2.9轴向补偿器和管道轴线应一致,距补偿器12m范围内管段不应有变坡和转角。
3.3管道附件
3.3.1直埋供热管道上的阀门应能承受管道的轴向荷载,宜采用钢制阀门及焊接连接。
3.3.2直埋供热管道变径处(大小头)或壁厚变化处,应设补偿器或固定墩,固定墩应设在大管径或壁厚较大一侧。
3.3.3直埋供热管道的补偿器、变径管等管件应采用焊接连接。 4管道受力计算与应力验算 4.1一般规定
4.1.1直埋敷设预制保温管道的应力验算采用应力分类法。
4.1.2本章适用于整体式预制保温直埋热水管道;同时,钢制内管材质应具有明显的屈服极限。
4.1.3直埋敷设预制保温管道在进行受力计算与应力验算时,供热介质参数和安装温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水管网供、回水管道的计算压力应采用循环水泵最高出口压力加上循环水泵与管道最低点地形高差产生的静水压力。
2管道工作循环最高温度,应采用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下的热网计算供水温度;管道工作循环最低温度,对于全年运行的管网应采用30℃,对于只在采暖期运行的管网应采用10℃。
3计算安装温度取安装时当地的最低温度。
4.1.6管道径向位移时,土壤横向压缩反力系数C宜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实测或按经验确定。管道水平位移时,C值宜取1×106~10×106N/m。;对于粉质粘土、砂质粉土回填密实度为90%~95%时,C值可取3×106~4×106N/m3。管道竖向向下位移时,C值变化范围为5×106~100×106N/m3。
4.1.8直埋预制保温管的应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l管道在内压、持续外载作用下的一次应力的当量应力,不应大于钢材在计算温度下的基本许用应力[σ]。
2管道由热胀、冷缩和其它因位移受约束而产生的二次应力及由内压、持续外载产生的一次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范围,不应大于钢材在计算温度下基本许用应力[σ]
的3倍。
3管道局部应力集中部位的一次应力、二次应力和峰值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幅度不应大于钢材在计算温度下基本许用应力[σ]的3倍。
4.3.9采用套筒、波纹管、球型等补偿器对过渡段的热伸长或分支三通位移进行补偿,当过渡段一端为固定点或锚固点时,补偿器补偿能力不应小于过渡段热伸长量(或分支三通位移)的1.1倍;当过渡段的一端为驻点时,应乘以1.2的系数,但不应大于按过渡段最大长度计算出的伸长量的1.1倍。
4.4转角管段的应力验算
4.4.1直埋水平弯头和纵向弯头升温弯矩及轴向力可采用弹性抗弯铰解析法或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当采用弹性抗弯铰解析法时,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计算弯头弯矩变化范围时,管道的计算温差应采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与工作循环最低温度之差;计算转角管段的轴向力时,管道的计算温差应采用工作循环最高温度与计算安装温度之差。
4.4.3“Z”型、“Ⅱ”型补偿管段可分割成两个“L”型管段,并可采用弹性抗弯铰解析法进行弯头弯矩及轴向力的计算。分割时应使:“Z”型管段以垂直臂上的驻点将管段分为两个“L”型管段;
对于两侧转角相同的“Z”型管段,驻点可取垂直臂中点。“Ⅱ”型管段自外伸臂的顶点起将两个外伸臂连同两侧的直管段分为两个“L”型管段。
4.5三通加固
4.5.1直埋供热管道的焊制三通应根据内压和主管轴向荷载联合作用进行强度验算。三通各部分的一次应力和二次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范围不应大于3[σ];局部应力集中部位的一次应力、二次应力和峰值应力的当量应力变化幅度不应大于3[σ]。当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进行加固。
4.5.2三通加固应采取下列一项或几项措施进行:
1加大主管壁厚,提高三通总体强度(包括采用不等壁厚的铸钢或锻钢三通); 2在开孔区采取加固措施(包括增加支管壁厚),抑制三通开孔区的变形; 3在开孔区周围加设传递轴向荷载的结构。
当不进行应力测定和计算时,可按本规程附录D中的规定进行加固。
5固定墩设计
5.1管道对固定墩的推力
5.1.1管道对固定墩的作用力,应包括下列三部分: 1管道热胀冷缩受约束产生的作用力; 2内压产生的不平衡力; 3活动端位移产生的作用力。
5.1.2固定墩两侧管段作用力合成时,应按下列原则进行:
l根据两侧管段摩擦力下降造成的轴向力变化的差异,按最不利情况进行合成; 2两侧管段由热胀受约束引起的作用力和活动端作用力的合力相互抵消时,荷载较小方向力应乘以0.8的抵消系数;当两侧管段均为锚固段时,抵消系数取O.9。两侧内压不平衡力的抵消系数取1。
5.1.3推力可按本规程附录E所列公式计算或采用计算不同摩擦力工况下两侧推力(考虑抵消系数)最大差值的方法进行。
5.2固定墩结构
5.2.3固定墩强度及配筋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lO)的规定。
5.2.4制作固定墩所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钢筋直径不应小于声8,其间距不应大于250mm。钢筋应采用双层布置,保护层不应小于30mm。
5.2.5供热管道穿过固定墩处,孔边应设置加强筋。 6保温及保护壳 6.1一般规定
6.1.1直埋供热管道的保温结构是由保温层与保护壳组成。保护壳应连续、完整和严密。保温层应饱满,不应有空洞。保温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并与钢管粘结为一体。
6.1.2直埋供热管道与管件的保温结构设计,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设备及管道保温技术通则》(GB4271)、《设备及保温设计导则》(GB8175)、《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和本规程的规定执行。
6.1.3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聚氨酯泡沫塑料预制保温管》(CJ/T3002)的规定。
6.1.5直埋供热管道及管件应在工厂预制,现场只进行接口施工。
6.1.6在贮存、运输期间,预制保温管、管件的保温端面必须有良好的防水漆面,管端应有保护封帽。
6.1.7保温层内设置报警线的保温管,报警线之间、报警线与钢管之间的绝缘电阻值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
6.2保温计算
6.2.1直埋供热管道保温层应满足工艺对供热介质温度降、保温管周围土壤温度场等的技术要求,当经济保温层厚度能满足技术要求时,取经济保温层厚度,但最小厚度应满足制造工艺要求。
6.2.2经济保温厚度、技术保温厚度和管道热损失计算中有关参数,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34)的规定。
7工程测量及土建工程 7.1工程测量
7.1.1直埋供热管道工程测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测量规范》(CJJ8)、《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及本规程的规定。
7.1.2施工时,直埋供热管道全部管线都应进行平面位置测量和高程测量,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7.1.3直埋供热管道工程应进行详细竣工测量,主要内容应包括:
1平面测量:管线始末点、转角点的坐标和与永久性建筑物的相对位置(条件不允许时可只取其中一种),直埋阀门、补偿器、固定墩、变径管和交叉管线的位置。
2高程测量:所有的变坡点、转角点和沿线每隔50m的管顶高程,其它交叉管线的高程。
7.2土方工程
7.2.1沟槽的土方开挖宽度,应根据管道外壳至槽底边的距离确定。管周围填砂时该距离不应小于100mm;填土时,该距离应根据夯实工艺确定。
7.2.2沟槽、检查室经工程验收合格、竣工测量后,应及时进行回填。 7.2.3沟槽回填前应先将槽底清除干净,有积水时应先排除。
7.2.4沟槽胸腔部位应填砂或过筛的细土,回填料种类由设计确定。填砂时,回
填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填土时,筛土颗粒不应大于20mm,回填范围为保温管顶以上150mm以下的部位。
7.2.5回填料应分层夯实,各部位的密实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的规定。
7.3构筑物
7.3.1直埋供热管道的检查室施工时,应保证穿越口与管道轴线一致,偏差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并按设计要求做好管道穿越口的防水、防腐。
7.3.2固定墩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与混凝土接触部位的管道及卡板防腐层,防腐层应完好,有损坏时应修补。
7.3.3内嵌式固定墩应待固定墩两侧供热管道连接调整就位后,且在安装补偿器之前进行混凝土浇筑。
8管道安装 8.1一般规定
8.1.1进入现场的预制保温管、管件和接口材料,都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及性能检测报告,检测值应符合国家现行产品标准的规定。
8.1.2进入现场的预制保温管和管件必须逐件进行外观检验,破损和不合格产品严禁使用。
8.1.3预制保温管应分类整齐堆放,管端应有保护封帽。堆放场地应平整,无硬质杂物,不积水。堆高不宜超过2m,堆垛离热源不应小于2m。
8.2管道安装
8.2.1管道安装前应检查沟槽底高程、坡度、基底处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管道内杂物及砂土应清除干净。
8.2.2管道运输吊装时宜用宽度大于50mm的吊带吊装,严禁用铁棍撬动外套管和用钢丝绳直接捆绑外壳。
8.2.3等径直管段中不应采用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性能的预制保温管;当无法避免时,应征得设计部门同意。
8.2.4预制保温管可单根吊人沟内安装,也可2根或多根组焊完后吊装。当组焊管段较长时,宜用两台或多台吊车抬管下管,吊点的位置按平衡条件选定。应用柔性
宽吊带起吊,并应稳起、稳放。严禁将管道直接推人沟内。
8.2.5安装直埋供热管道时,应排除地下水或积水。当日工程完工时应将管端用盲板封堵。
8.2.6有报警线的预制保温管,安装前应测试报警线的通断状况和电阻值,合格后再下管对口焊接。报警线应在管道上方。
8.2.7安装预制保温管道的报警线时,应符合产品标准的规定。
在施工中,报警线必须防潮;一旦受潮,应采取预热、烘烤等方式干燥。 8.2.8安装前应按设计给定的伸长值调整一次性补偿器。施焊时两条焊接线应吻合。
8.2.9直埋供热管道敞口预热应分段进行,宜采取1km为一段。 预热介质宜采用热水,预热温度应按设计要求确定。 8.3接口保温
8.3.1直埋供热管道接口保温应在管道安装完毕及强度试验合格后进行。 8.3.2管道接口处使用的保温材料应与管道、管件的保温材料性能一致。 8.3.3接口保温施工前,应将接口钢管表面、两侧保温端面和搭接段外壳表面的水分、油污、杂质和端面保护层去除干净。
8.3.4管道接口使用聚氨酯发泡时,环境温度宜为20℃,不应低于10℃;管道温度不应超过50℃。
8.3.5对.DN200以上管道接口不宜采用手工发泡。
8.3.6管道接口保温不宜在冬季进行。不能避免时,应保证接口处环境温度不低于10℃。严禁管道浸水、覆雪。接口周围应留有操作空间。
8.3.7发泡原料应在环境温度为10~25℃的干燥密闭容器内贮存,并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8.3.8接口保温采用套袖连接时,套袖与外壳管连接应采用电阻热熔焊;也可采用热收缩套或塑料热空气焊,采用塑料热空气焊应用机械施工。
8.3.9套袖安装完毕后,发泡前应做气密性实验,升压至20kPa,接缝处用肥皂水检验,无泄漏为合格。
8.3.10对需要现场切割的预制保温管,管端裸管长度宜与成品管一致,附着在
裸管上的残余保温材料应彻底清除干净。
8.3.11硬质泡沫保温物质应充满整个接口环状空间,密度应大于50kg/m3。 8.3.12对采用玻璃钢外壳的管道接口,使用模具作接口保温时,接口处的保温层应和管道保温层顺直,无明显凹凸及空洞。
8.3.13接口处,玻璃钢防护壳表面应光滑顺直,无明显凸起、凹坑、毛刺,防护壳厚度不应小于管道防护壳厚度;两侧搭接不应小于80mm。
8.4试压、清洗及试运行
8.4.1直埋供热管道工程试压、清洗及试运行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的规定。
9工程验收
9.0.1直埋供热管道工程在单项、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合格后, 进行总体验收。
9.0.2直埋供热管道工程的单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除应遵守《城市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的有关规定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管道地基处理、胸腔回填料、回填土高度和回填密实度; 2回填前预制保温管外壳完好性; 3预制保温管接口及报警线;
4预制保温管与固定墩连接处防水防腐及检查室穿越口处理; 5管道轴线偏差;
6预拉预热伸长量、一次性补偿器预调整值及焊接线吻合程度; 7防止管道失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