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 1 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利用教材中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 主体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以多 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 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过程与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的评价,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 不懈追求的
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运输。(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教材分析】
前面学生对《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有利于本节内容的学习, 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又为后一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作了铺垫,所以本节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教材重点介绍了达尔文、 詹森、拜尔、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在高中教材 中利用科学研究的过程呈现科学知识的内容并不多,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比 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全过程,所以说本节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 材。 【理念与模式】
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打造实用、高效的以学生为主题的课堂
教学。
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展示盆景图片:向光生长的植物。
问:为什么会长成这种形状呢?这种现象叫什么?
总结引入: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很多人可能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然而,有一些人正是通过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引导着人们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 二、 导学探究
19世纪的时候,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植物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他用金丝雀 虉草对植物
的向光性进行简单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研究。
1、达尔文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进行分析
①广 实验组 ②W ③广 D ④r 实验条件 单侧光 单侧光 单侧光 单侧光
不去掉尖端 去掉尖端 锡箔罩上尖端 锡箔罩尖端下面 实验现象 对照实验 和实验 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向光性与 ,可得出: 对照实验 和实验 有关 感光的部位在 ,可得出: 小结:达尔文在进行实验设计的时候,主要遵循了什么原则?(对照和单一 变量原则)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向光生长与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 鞘的尖端。(板书:单侧光、胚芽鞘尖端)。那么单侧光为什么会使植物向光生长 呢?他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 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板书:推想)
2、詹森实验:
提问: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影响是真的向下传递吗?达尔文有没有证明 这种物质的存在?(答:没有)达尔文只是提出了这个假设,但这就很了不起了, 71岁高龄的达尔文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已经不能再继续进行研究了,之后,有 多位科学家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继续探索。
(展示詹森实验动画)
1910年,詹森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将胚芽鞘的尖端切掉,胚芽鞘不会生长; 如果切掉胚
芽鞘尖端,然后在尖端和下部插入琼脂片,结果发现胚芽鞘向光弯曲 了。这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播放投影)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透过琼脂片 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向下 传递)
思考: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优质课比赛教案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