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05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B)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A;2、 A;3、C;4、C;5、A;6、A;7、C;8、B;9、C;10、A;
11、B;12、C;13、B;14、C;15、D;16、 B;17、 A;18、B;19、C;20、A。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20空,每空0.5分,共10分)
1、C、N、生长因子、水、无机盐;2、酸性食品、非酸性食品、4.5;3、鉴别;4、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5、基内菌丝、气生菌丝;6、裂解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7、121.1℃;8、葡萄糖、精氨酸、阳性、阴性。
三、判断题(本题共有15小题,每题1分,共15分,请将答案写在每题后面括号内,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X;2、×;3、√;4、√;5、×;6、√;7、×;8、√;9、√; 10、√;11、×;12、×;13、√;14、√;15、√
四、名词解释(本题共有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菌胶团:细菌的荚膜物质互相融合连为一体,组成共同的荚膜(1分),多个菌体包含其中(1分),称为菌胶团。
2、皮层渗透膨胀学说: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差及皮层的高离子强度,从而使皮层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去夺取核心的水分,结果使皮层充分膨胀(1分),而核心部分的生命物质却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产生极强的抗热性(1分)。
3、真酵母:具有有性繁殖阶段的酵母。(2分)
4、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微生物,当他们生活在一起时(1分),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一种生活方式(1分)。
5、抗原:是一类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1分),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1分)。
五、计算题(本题满分5分)
繁殖代数:n=lgx2-lgx1/lg2 =19.8 (2分)
代时: G=(t-t0)/n = 24/19.8=1.21(h)或72.73(min)(2分)
生长速度常数R=n/(t-t0)=19.8/24=0.825 (1分)
六、简答题:(本题共有4小题,共20分)
1、鲜蛋有哪些防菌结构?说明鲜蛋腐败变质现象及原因?(6分) 防菌结构:
一是新蛋壳表面有一层粘液胶质层,具有防止水分蒸发,阻止外界微生物侵入的作用(1分). 二是在蛋壳膜和蛋白中有溶菌酶。(1分) 变质现象及原因:
一是腐败:荧光假单胞菌使蛋黄膜破裂,蛋黄流出与蛋白混合,如果进一步腐败,蛋黄中的核蛋白和卵磷脂也被分解,产生恶臭的硫化氢等气体和其他有机物,使整个内含物变为灰色或暗绿色。主要由变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引起。(2分)
二是霉变:菌丝经蛋壳气孔侵入后,在蛋壳膜上生长,形成斑点菌落,造成蛋液粘壳。(2分)
2、为何用70~75%的乙醇杀菌?(4分)
高浓度醇类使菌体表面蛋白质凝固,阻止乙醇进入内部,影响杀菌效果;(2分) 丙醇以上的醇类不容易相混,一般不用做消毒剂。(2分)
3、简述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生长的最适pH值范围?(4分)
细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0~8.0,(1分);放线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7.5~8.5,(1分);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3.8~6.0,(1分);霉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8,(1分)。
4、细菌分批培养中稳定期的特点有哪些?此期有何应用?(6分)
菌体产量达到了最高点;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的肖耗呈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芽孢;合成次生代谢产物;代谢产物积累至最高峰(5分)。菌体和代谢产物的最佳收获期。(1分)
七、论述题(共20分)
1、请说明室温存放鲜乳时微生物变化情况,并解释其原因?(10分)
当乳的自身杀菌作用终止后,室温下乳特有的菌群发生交替现象。
(1)抑制期:各种细菌均发育繁殖,不发生互联现象,持续12小时(2分)。
(2)乳链球菌期:乳链球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一些蛋白质分解菌等迅速繁殖,乳链球菌生长繁殖居优势,分解乳糖产生乳酸,酸性物质不断增高,抑制了腐败菌、产碱菌的生长。 (2分)
(3)乳杆菌期:当乳液的PH下降至4.5以下时,由于乳酸杆菌耐酸力较强,还能继续产酸,此时,乳中可出现大量乳凝块,并有乳清析出持续2天。(2分)
(4)真菌期:当酸度持续升高至PH3.0~3.5时,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霉菌和酵母菌尚能适应高酸环境,并利用乳酸作为营养来源开始大量生长繁殖,由于酸被利用,PH回升,逐渐接近中性。(2分)
(5)腐败期:此时乳中的乳糖已基本消耗掉,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细菌开始活跃,凝乳块逐渐被消化,PH不断上升向碱性转化,芽孢杆菌属、假
单孢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牛奶出现腐败臭味。(2分)
2、论述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的结果就是革兰氏阳性菌染成紫色,G染成红色,其机理如下:
通透学说: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因而认为在革兰氏染色过程中经过脂溶剂乙醇的处理,溶解了脂类物质,结果是阴性菌细胞壁增加通透性,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一准乙醇抽提出,于是阴性菌被脱色,从而染上了红色;而阳性菌由于脂类含量低,结晶紫-碘复合物不容易被抽提,而保持紫色。(5分)
化学复合物学说:碘-结晶紫-核糖核酸镁盐形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阳性菌含核糖核酸镁盐多,阴性菌少,所以不易形成这样的大分子复合物。(2.5分)
等电点学说:阳性菌等电点低而阴性菌高,因此阳性菌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所带负电荷多,这样与碱性染料结合的牢固,不易被脱色。(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