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 2、移情 3、社会学习

二、学前儿童的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也叫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主要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攻击险行为的极端表现一儿童的欺负性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

(一)儿童的攻击

所谓攻击,是指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

1、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变化 (1)攻击性行为起因的发展变化

婴儿和学前早期儿童的攻击性与冲突主要是由物品或空间争夺引起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引发的攻击所占的比例很小;进入学前期,由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而引起的儿童之间的攻击行为逐渐增多。 (2)攻击类型的发展变化

2~4岁儿童,攻击形式的发展总趋势是: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3岁左右,儿童的踢打踩等身体攻击逐渐增多,3岁以后,身体攻击的频率降低,但同时言语攻击却增多了。 2、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可编辑

.

(1)挫折 (2)父母的惩罚 (3)模仿 (4)强化

(二)儿童的欺负行为

欺负是儿童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与一般意义上的攻

击性行为一样,欺负行为是指有意地造成接受者身体或心理的伤害。

欺负与一般的攻击性行为相比具有三个特征:未受激惹性(有意性)、重复发生性、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欺负对被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经常被欺负通常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欺负者来讲,欺负他人则可能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1、儿童欺负发生的年龄及性别差异

儿童在1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欺负行为;2岁左右,儿童之间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冲突,如打、推、咬、扔东西等。幼儿的欺负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幼儿在欺负角色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任何类型的欺负者中,男孩都显著多余女孩;

在欺负行为的实施方式上夜存在性别差异,男孩较多采用直接的身体欺负,女孩较多采用言语欺负;

在欺负行为的应对凡方式上,男孩能够尝试独自解决问题,女孩则更多采用

可编辑

.

向同伴求助或向教师告状的方式。 2、影响欺负行为的因素 (1)家庭 (2)学校

学校是否有反欺负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的普遍性; 不同学校准则和学校风气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欺负发生的情况; 在欺负情境中,教师对欺负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着欺负行为的发生。 (3)同伴群体

可编辑

第七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四)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社会认知2、移情3、社会学习二、学前儿童的反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也叫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主要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攻击险行为的极端表现一儿童的欺负性行为,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一)儿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z400ss9l1cf865breu5a66i6tmb7010x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