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67期2019年8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67
August2019(B)
中国环境法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何广杰
李琳琳
谢晨妍
樊爱英
王庆志*吉利国
453003)
DOI:10.16871/j.cnki.kjwhb.2019.08.040
andregulations;environmentalmonitoring;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杨林林
(新乡医学院法医学院河南·新乡
中图分类号:G642摘
要
文献标识码:A
环境法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在查处污染源、保护
环境、打击环保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已经成为司法鉴定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环境法医学的起源、中国环境法医学的研究现状和今后发展趋势分别进行综述和展望,为中国环境法医学的快速、稳健发展提供参考,以寄望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水平,努力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做出新贡献。关键词
环境法医学
司法鉴定
法律法规
环境监测
环境法医学(Environmentalforensics)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分析化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以及环境法规等多学科研究范畴。该学科应用分析化学特别是仪器分析方法,鉴定环境污染的责任人、程度、来源,评估环境污染的范围、迁移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为确定污染责任、清理污染、环境法律诉讼、仲裁与追溯污染赔偿等事项提供准确、公正的法庭科学证据[1],从而依法查处污染源,打击环保犯罪,有效保护环境,解决环境诉讼问题,维护法律公信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ResearchStatusandDevelopmentTrendofEnvironmen原talForensicsinChina//HeGuangjie,LiLinlin,XieChenyan,FanAiying,WangQingzhi,JiLiguo,YangLinlin
AbstractAsanemergingdiscipline,environmentalforensicsplaysanimportantroleininvestigatingpollutionsources,pro-tectingtheenvironmentaswellascombatingenvironmentalcrimes.Forensicidentificationofenvironmentaldamagehasbe-comeanimportantpartofforensicexpertise.Theoriginofenvi-ronmentalforensics,thecurrentresearchsituationandfuturede-velopmenttrendofitinChinaweresummarizedandprospectedrespectively,whichwouldprovidereferencefortherapidandsteady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forensicsinChina.Itwashopedto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national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antlyimprovethelevelofenvironmentaldamagejudicialidentification,andstrivetomakenewcontributionstotheconstructionofbeautifulChinainthenewera.
Keywordsenvironmentalforensics;forensicidentification;laws
1环境法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环境法医学是源于对环境和法律两方面的考虑,为了满足涉及法律、公众争论、环境污染调查等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在调查研究区域范围内的迁移分布、污染责任归属等问题[2]。“环境法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莫里森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对环境与法律的问题而提出的。促成环境法医学产生的直接因素是1989年3月美国油轮ExxonValdez号在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湾触礁引发的重大溢油事故。环境法医学中的目标污染物识别和溯源理论为该事故的法律诉讼提供了技术支撑。罗伯特·莫里森博士被誉为“现代环境法医学之父”。他认为,环境法医学是一门以分析化学、地球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的边缘学科,主要解决4个“W”、1个“H”方面的问题。即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什么物质(What)、污染源在哪里(Where)、污染是在什么时间发
基金项目:法医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河南省新乡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CXRK16010)。
作者简介:何广杰(1971—),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医毒物分析;王庆志(1970—),男,本文通讯作者,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系统解剖学,E-mail:wqzmgl@126.com,电话/传真:0373-3831065。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