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健康管理-第九章 心理健康(课本+练习)综合整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九章 心理健康

1、人类的心理现象是(A.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 和 B.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

解析: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 人类心理活动一方面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人类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创造 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高度发展。

2、人类心理现象通常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A.心理活动过程 和 B.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行为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1.人格倾向性和2.人格特征)。 1)关于心理活动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B.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

C.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心理特征╳)三者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完整过程

D.由于个体的生物学特质和环境因素(生活、文化、教育等)的不同,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发展都有所不同

E.个性心理亦称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性(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等)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大脑的功能活动分为三个基本功能系统:

(1)感觉功能系统:大脑通过各种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大脑皮层对这些传入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正常状态下的感觉功能是特异性传入系统和非特异性传入系统功能整合的结果。 (2)运动功能系统:

(3)联络功能系统:A.除了特异感觉投射区和运动区之外,还有更广大的区域。这些区域一般称为联络区,主要有感觉联络区、运动联络区和前额联络区。 B.与各感觉区的特异神经元有着广泛的联系,感觉联络区的主要功能是解析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以便获得更精确的信息。C.运动联络区是控制和协调动作的精细化程度。 D.前额联络区在意向形成、运筹规划、调节和监督自己的行动使之与目的、计划相适应的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

3)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为心理活动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本身(并不能 )自发地形成心理活动的内容。

个体的心理活动正是在客观现实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当个体掌握了(语言),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也就形成日益丰富和成熟的心理世界。

3、心理现象,包括(A.心理活动过程 和 B.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A.心理活动过程包括(1.认知过程、2.情感过程、3.意志行为过程);

A1.认知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加工过程。认知过程主要包括 a感觉、b知觉、c记忆、d遗忘、e思维、f想象、g注意等多种形式。

a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位置)等。

b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c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信息进行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三个过程。

d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根据遗忘的程度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

e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f想象,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g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具有三个功能:选择、保持和调节与监督的功能。

两个特点:.指向性,有选择地指向一定的对象;.集中性,集中到注意对象上保持一定的强度和紧张度;

三个功能:.选择功能,可以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保持功能,在意识中保持;.调节与监督功能,调节与监督作用; B2.情感过程:客观事物对人总是具有特定的意义,人对这些事物也会抱有特定的态度,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体验,这种带有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活动过程称为情感过程。情感过程包括a情绪、b情感、c心境。

a(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一定有外部表现。 b(情绪)是指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外部表现明显。 c(心境)是指一种较为微弱且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的基本背景。 情绪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成分,生理学研究发现情绪的生理作用有以下三条途径: A.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

B.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 。 C.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

C3.意志过程: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特征(人格)包括1.人格倾向性(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2.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B.个性心理特征/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表现为1.人格倾向性 和 2.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人格倾向性)是指人格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决定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对象的选择,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人格特征)是指人格的特征结构,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即人格是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4、心理健康,指心理上各个方面处于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包括:合理的认知活动、适度的情感反应、恰当的意志行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适应状态等。

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它是一种在躯体、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能保持完美和谐的状态。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1)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品质)包括: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行为协调、5.人际关系良好、6.反应能力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不包括:思维方式╳。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不包括:安全感╳。 3)我国学者关于心理健康叙述正确的: ①心理健康的人应是一个适应与发展良好的人,是一个心理功能健全的人。

②心理健康的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过程能够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且指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

4)心理健康标准,最经典的是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10)标准; 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 A.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最经典的是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不包括: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 ╳(是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B.我国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八条标准,内容包括:

(1)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 (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 (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

(7)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持一致。 不包括:思维方式 ╳、认知评价 ╳、良好睡眠 ╳、了解并接受自己 ╳。

5)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该(A.从整体上、 B.根据经常性的行为方式、 C.作综合性的 )评估。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有超过( 75% )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5、目前一般把心理卫生定义为:A.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B.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C.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心理卫生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1)当前中国心理卫生工作的状况来看,心理卫生工作的范围可概括为如下四大方面: 第一,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第二,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第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2)关于心理卫生的范畴叙述正确的有()。

A.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 B.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 C.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适应能力; D.使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 E.这一系列的工作属于心理卫生工作的范畴,称为心理卫生,也就是心理保健。

6、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A.与个体的发展和成熟程度 和 B.与其所面临的环境和社会文化)相关。 1)(不同)的个体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即使面临(相同)的事件所出现的心理行为表现(不相同)。 2)按照人类生理心理发展依年龄阶段划分,可以将个体的发展分为若干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阶段。通常把从怀孕开始到出生为胎儿期,0-3 岁为婴儿期(包含从出生→1岁为乳儿期),1-3 岁为婴儿期 ╳,3-6 岁为幼儿期,6-12 岁为儿童期,12-18 岁为青春期,18-35 岁为成年早期又称青年期,35-65 岁为成年期又称中年期(或壮年期),65 岁以后为老年期又称成年晚期。 注意:婴儿期0-3 岁(包含从出生→1岁为乳儿期),不是,1-3 岁╳ 3)关注心理卫生应从胎儿期开始; 预防高血压应从幼年阶段开始; 7、1)关于儿童期心理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生中最快乐美好的时光,开始尝试一种具有挑战的变化一一上学。

B.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上,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渐形成。 C.大脑的发育已趋成熟,是智力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新的提高和发展。

D.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词汇日渐丰富,行为自控管理能力增强。

2)儿童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点()。 A.合理安排学习; B.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 C.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8、1)关于青少年时期(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和发育的快速阶段。

B.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男女少年第二性征相继出现,性功能开始成熟,又称为性成熟期。 C.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基本完善,第二信号系统作用显著提高。

D.逻辑思维活动显著增强并趋于成熟是这个时期在认知能力上的最显著的特点,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明显占优势,并向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辩证思维基本形成。 E.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心理冲突明显增多。 2)青春期心理健康主要关注点()。①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②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③保持情绪稳定;④适当的性教育。

3)对中小学生进行全面健康教育时,应特别侧重:青春期生理卫生。 9、1)关于成年早期(青年期)心理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已经成熟。

B.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趋于成熟:形成十分稳定和概括化的观察力,记忆效果也进入最佳时期;词汇掌握丰富,且内容日渐深刻,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基本成熟。

C.情绪情感内容丰富、深刻、但容易激动:青年人富于热情,表现为奔放、果断等,但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激动。 D.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渐提高;意志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个体行动的果断性增强,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隐、快捷,并富于坚持精神。 E.人格基本形成,行为倾向趋于稳定。

2)成年早期(青年期)心理健康主要关注点:①积极适应社会变化; ②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 3)青年心身发展中常见问题:学习、情绪情感、恋爱、性。 不包括:寄养问题╳ 10、1)关于成年期(中年期,壮年期)心理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中年期是长达 30(不是 40 ╳) 年之久的漫长人生路程,是身心发展和人生经历的又一个重大转折期。 B.中年期是生理成熟的延续阶段也是生理功能从旺盛逐渐走向退化的转变期。

C.中年人积累了较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善于作出理性的分析,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D.中年人情绪趋于稳定,较青年人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E.做事具有更强的目的性,自我意识明确,意志坚定,个性稳定,是事业上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阶段。

2)中年期心理健康主要关注点在于()。 ①加强自我心理保健;②顺利度过更年期。

3)中年人心理发展中常见问题:①健康与成就;②家庭与事业;③人际关系;④反应速度与记忆力下降。不包括:恋爱与性问题╳

11、1)关于老年期心理发展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老年期出现生理方面的退行性变化,心理方面表现在老年人感知觉功能下降。

B.老年人情绪趋于不稳定,表现为易兴奋、易激惹、喜欢唠叨,情绪激动后需较长时间(不是:很短时间╳)才能恢复。 C.人格易于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猜疑、顺从性(不是:随和、开朗╳)等特点。

2)老年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关注点在于()。①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 ②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3)老年人心理发展中常见问题:①不适应离退休生活;②主观健康水平评价低;③对死亡的恐惧;④老年人的性生活。

不包括:反应速度与记忆力下降╳

12、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A.个体之间的关系 B.群体的行为规范 C 群体文化)。 1)(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2)(群体文化)是群体的共同特有的价值观,是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3)群体规范与文化与个体的关系表现为(A.激励个体,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或 B.使个体产生挫折,不利于心理健康)。 13、家庭心理健康是指(A.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 和 B.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满意度)。 1)影响家庭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A.家庭关系、B.家庭成员的角色、C.家庭的结构)等。

不包括:D.成员的心理健康╳、E.成员的心理卫生╳

2)促进家庭健康的方式包括(A.沟通 B.家庭心理咨询 C.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D.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不包括:E.孝顺长辈╳

14、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包括:

A.学校不仅仅只肩负着教授课业的责任,还肩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责任。

B.以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处于潜在危险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保护性支持和无条件的关注。 C.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应对各种心理健康的挑战和心理问题的准备。

D.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当充分明确心理健康不仅仅只是意味着没有心理或行为问题,而是一种充满幸福、心理满足、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E.通过教学和管理,让学生体会到自尊、自我接纳,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复原力,教会学生足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应对技能,培养良好行为规范。

15、目前社区心理健康促进针对人群包括(A.儿童、B.青少年、C.女性、D.老年群体、E.有需求的个体)。不是:群体╳

社区心理健康活动内容:A.通过整个社区的力量,激发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和追求健康的动机。

B.从根本上应对产生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各种潜在不利因素。 C.了解、协调、解决突出社区问题。 D.借助各种社区实践锻炼个体的心理复原力。 E.促进个体面对创伤、危险等应激条件下的良好适应能力。

16、(心理问题 )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临床上关于心理问题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目前通常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1)(狭义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的心理社会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活动的暂时失衡状态。 2)(广义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引发的心理活动失衡和社会功能缺损状态。

3)(一般心理问题 )是通常由一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一般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负性情绪一般仅为数日或数周,持续较久的可以长达 1-2 个月,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系列多种不同的事件连续发生,逐渐引发或间断出现的负性情绪超过 2 个月,个体虽然情绪烦恼但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保持行为明显偏离常态、基本能维持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社会交往等功能的正常状态,但效率有所下降。

4)(严重心理问题)是指A.由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常常沉浸在严重现实刺激的痛苦中,B.表现为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甚至对刺激相关的其他事件也出现强烈反应而表现有轻度的泛化。C.痛苦情绪的体验常常会持续数周,甚至超过 2 个月以上,但一般不超过半年。D.情绪和行为有时会暂时地失去理性控制而冲动,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暂时的社会功能轻度缺损。

5)(心理紊乱)是指在心理社会因素刺激下个体短时内出现心理失衡状态,产生的痛苦体验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情绪反应虽强烈但未影响思维的逻辑性,行为未失控,没有造成社会功能影响。

6)(心理疾病)是指个体的心理失衡处于其能够承受的边缘状态,情绪反应强烈,有时会出现情绪和行为的失控,导致社会功能的暂时缺损,但尚未达到精神疾病的程度。

7)常见心理问题成因:1.遗传因素;2.个人成长因素;3.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因素;4.强烈的外界刺激;5.突然事件以及个体的心理素质;6.人格特征;7.认知倾向;

8)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1.调节自我的认知(a.校正自我认知;b.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c.纠正归因偏见;d.多用积极的思维方式)。2.宣泄(a.倾诉;b.哭泣;c.写作)。3.转移(a.欣赏音乐;b.锻炼休息;c.旅游)。4.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9)心理咨询的主要技术:倾听、共情、提问、表达。

10)沟通的七个环节:信息源、信息、信息渠道、接收者、反馈(沟通传递是否有效)、障碍、背景。 11)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区别:(一般心理问题 )基本特点:1)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者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令当事人感到紧张不安、恐惧、愤怒等情绪,且反应较强烈;多数人对该刺激尚能承受,对当事人的反应也能理解。2)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3)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仅持续数日,不超过 1 个月;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持续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心理反应可以持续长达 2-3 个月。情绪反应缓解后常可以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状态。4)即使情绪反应强烈,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基本保持此前水平,社会活动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5)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即使出现冲动行为也为一过性,不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6)当事人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思考,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7)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8)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能够理解。

(严重心理问题)基本特点:1)由较强烈的现实应激事件引发,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者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受到较严重的伤害,出现极度的恐惧、紧张、悲伤,或是强烈的愤怒等,反应强烈,应对不够理性具有失控趋势。2)心理反应不仅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往往伴随明显的行为失控,造成一定的客观后果;心理反应除针对该事件外,同时会涉及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难以妥善面对或处置。3)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持续数日;或数周;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持续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明显的心理反应可以持续较长达 3 个月。4)强烈的心理反应往往会影响到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因而其社会活动或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5)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当事人往往曾经发生过不少一般心理问题,有些是一般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处理而引发的。6)当事人不够保持理性的思考,难以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7)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常会发的改生一定的改变。8)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不能理解和接受。

17、(行为 )是指有机体面临内外环境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人类行为是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不良行为)是指对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称。又称不健康行为,或称为危害健康的行为 。 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危害行为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危害性;②稳定性;③习得性)。不包括:破坏性╳、波动性╳

目前把不良行为分为四类:

①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类持续的定势化的不良致病行为习惯,这类行为习惯已经渗透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具有个体差异大、影响持久、广泛存在,有成瘾性等特点,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吸烟、酗酒、偏食、蜗居、游戏或网络成瘾等。

②致病性行为模式:又称疾病相关行为,是易于导致特异性疾病的一类行为模式。 A 型行为模式 和 C 型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又被称为“冠心病易发性行为”。行为倾向特征为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等。

(C.型行为模式)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又称为“肿瘤易发性行为”。行为倾向特征为情绪压抑,处处忍让,回避与人冲突,易生闷气等。

③不良疾病行为:是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疾病到康复的过程中所表现出非理性康复治疗性行为。如:不遵医嘱,讳疾忌医,疑病恐病,自暴自弃,求治于迷信活动等。

④违规行为:指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 如:药物滥用、性乱、冲动控制障碍等。

18、网络成瘾是指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A.生理 和 B.心理)依恋的现象,包括上网的欣快、下网后的戒断反应以及难以抑制的上网行为。 按照《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网络成瘾分为(游戏,色情,关系,信息和交易),具有4个主要特征:

①痴迷状态:成瘾者沉溺于网络活动,其思维、情绪和行为都被上网活动所控制,在无法上网时会体验到强烈的渴望,一旦上网就会出现时间失控。

②欣快感与虚空状态:上网成为成瘾者应付环境和追求某种主观体验的一种策略。通过上网成瘾者可暂时摆脱现实的焦虑,体验到一种因自我错位带来的欣快感和解脱感,获得一些安宁、逃避甚至是麻木的效果。

③成瘾性:当成瘾者被迫停止上网时,会产生挫败的情绪体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焦躁不安以及颤抖、乏力等症状,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④与现实的冲突:由于对网络过多的精力与时间的投入,成瘾者无暇顾及现实生活,由此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如家庭矛盾的增多,社会活动减少,工作学习无法完成,个人的其他兴趣丧失等。

19、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发的(A.心理功能失调 和 B.行为异常现象)。

任何因素导致个体的心理行为显著偏离常态,出现精神痛苦或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异常状态,临床上又称之为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

通常把没有明显原因引发的心理障碍,即不是脑和躯体疾病引发的,也不是遭受严重心理社会应激引发的心理障碍,即所谓的“内源性”或“原发的”心理障碍称之为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

而把继发于社会心理应激或脑和躯体疾病的心理异常称为心理障碍。

健康管理-第九章 心理健康(课本+练习)综合整理

第九章心理健康1、人类的心理现象是(A.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和B.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解析:心理是物质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的心理现象既是神经系统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人类心理活动一方面受到大脑功能活动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人类在不断适应环境的同时创造了语言,语言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心理活动的高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r556bgpv0fluh9boav3qhtz4wh2h00u0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