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课题申报模板:3436-基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基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也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就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人类的共生核心素养,我们每个人追求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共生,还要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另一方面,学校践行全纳教育历经三个阶段:

2002.5—2007.7年针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进行探索; 2007.8—2012.7针对农民工子女就读进行研究;

2012.8—2016.6进行全纳教育理念下师生心本发展实践研究。

共生教育是对我校自2002年以来开展全纳教育实践研究的深入思考和传承,也是学校历史办学理念的拓展和延伸。我们希望在共生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建构具有共生氛围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共生效应的德育活动,开发具有共生特质的德育课程,探索个性化的德育评价体系。

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1、共生

“共”字在甲骨文中是双手捧住,意为:双手共同努力托起一个东西。再说“共”,可以说这个东西一定是非常珍视,非常神圣,非常重要的东西。

其次,是“生”,在甲骨文中写作“ ”,底下一横代表了大地,“生”字是指土里冒出的小芽。非常的形象,是新生的东西。代表了新的生命。

“共生”本是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生物学本义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相互有利的关系。

2、共生教育

共生教育是促进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内容、过程、关系、方式、目标、体制的总和,构建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工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生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内部共生与外部共生及其相互间的互利共生教育关系,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

共生教育要构建人文、科学、思维的知识共生体。共生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民主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生理、心理、情感、知识、能力、价值得到过程性和系统性的培养,成为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大爱情怀、创造能力、社会责任、敬畏规则、幸福生活的现代人。 3、共生德育

共生德育就是通过老师、学生、学校、社会、家庭等德育共生因子动态组合,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共生共长的关系,培育学生的德性成长。

同时,共生德育是以共生为核心主张,以文化生根为底色,以当下生活为场域,以儿童情感为纽带,以和谐生态为师生关系要义,以生动有趣为德育活动要求,通过创设和优化具有文化意蕴和内涵的生活,充分发挥儿童生活的濡染、浸润、启迪、诱导、整合、弥散、激励等巨大功能,促进儿童的道德生命成长。

综上所述,“基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就是以共生教育理念引领、指导学校的德育实践,建构具有共生氛围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共生效应的德育活动,开发具有共生特质的德育课程,探索个性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学校共生教育办学理念。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在实践变革过程中,努力丰富、提升共生教育理论。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共生教育

各个研究对共生教育的理解不尽一致。坂田义教认为共生教育就是教授人们如何在全球一体化这个大交易圈中生存的教育;李燕博士认为共生教育就是立足全球共同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以共同性共生理念为核心,追求和谐发展,谋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共生和人类的永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张诗亚教授则从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新思路的角度说明了共生教育旨在解决两个实际问题。邱关军在《共生教育析》中提到:共生意味着在允许异质、差异、竞争的基础上,走向相互间共同化的利益追求;共生教育就是在某种共生性的框架之下培养具有共生性人才的教育。 现有研究还没有对共生教育形成一致性的理解,没有形成固定的研究队伍,研究范式有待规范,学术观点缺乏有效的沟通,共生教育学派还未见雏形。 2、关于共生德育

安宝珍的《师生共生德育的特征分析》主要阐释了“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着重分析了“师生共生德育”的七大特征。

石猛的《师生共生关系下的学校德育构建》提到: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共生关系,而学校德育中的师生关系更具有典型的共生性。张宗海的《学校师生“德育共生机制”的建构》中,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对学校师生“德育共生机制”的建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综上所述,教育事业,是一种处处体现共生规律的工作。共生思想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从理论上建构共生教育的理想图景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但是将共生思想落实于教育实践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尤其以共生教育理念引领、指导学校的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建构具有共生氛围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共生效应的德育活动,开发具有共生特质的德育课程,探索个性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是极具创新和挑战意义的。

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丰富我校办学理念的内涵,聚焦学校特色,力图逐步构建学校共生教育的理论体系,拓展学校共生德育建设研究的理论视野。 2、实践价值

实践探究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共生德育建设,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让教师锻造无限的可能,让学校定制全新的未来。

课题理论依据 1、共生

共生的传统定义是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大多数生物学家仍然认同这一定义。然而,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凡是发生频繁密切接触的不同物种间的关系都属于共生关系,不管其中哪方受益。这其中包括偏利共生和寄生。

研究目标

我们开展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期形成学校层面的实践探索经验。因此,我们确定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为:建构具有共生氛围的校园文化,打造具有共生效应的德育活动,开发具有共生特质的德育课程,探索个性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实现学校共生教育办学理念。 具体目标解读:

(1)理论上,通过聚焦学校特色,初步建构共生教育的理论框架,以丰富学校共生教育理论。

(2)技术上,通过在学校共生德育校园文化、共生德育活动、共生德育课程、共生德育评价等维度,初步探讨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学校共生德育建设的实施策略。

(3)实践上,通过开展基于共生教育理念的共生德育建设的研究,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让教师锻造无限的可能,让学校定制全新的未来。

研究内容

1. 共生德育校园文化:共生德育环境文化、共生德育管理文化。

2、共生德育活动:共生德育常规活动、共生德育主题活动、共生德育特色活动。 3、共生德育课程:共生德育国家课程、共生德育专题课程、共生德育选修课程。 4、共生德育评价:共生德育课程评价和共生德育活动评价体系。

研究假设

通过共生德育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将会大大提到课程的实效性,让学生核心素养大幅提高。

通过共生德育活动的开展和评价,寓教于乐,让所有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养成良好品行,提升个人能力,成就更好的自己。而全体教师也能在一次次活动设计、筹划、开展中提高策划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表现力等核心素养。

通过共生德育校园文化、共生德育活动、共生德育课程、共生德育评价等,将会让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让教师锻造无限的可能,让学校定制全新的未来。 创新之处

选题围绕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个性化与生态化,从学校共生德育建设层面实践“共生教育”理念,是对以往更多注重理论研究的开拓与超越。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依据共生教育理念,首先查阅大量文献,掌握国内外关于共生教育和学校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概况,确定研究课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课题研究方案,修订、论证研究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其次,进行课题组建设。把课题组成员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从共生德育校园文化、共生德育活动、共生德育课程、共生德育评价多个方面着力实践、着力探索。各子课题研究小组确立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具体研究方法,进入具体的研究过程。

最后,课题组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整理优秀教学设计、课例、案例系列,做好实验的教科研论文成果汇编,完成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包括:

1、研究准备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调查学校学生现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内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2、研究实施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师发展、校园文化构建等都作为课题研究主阵地,在行动中摸索经验。对每个阶段数据进行收集,形成档案式资料。

3、研究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回顾、反省、总结,整理相关教育教学案例课例,完成论文总结。

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7年1月—2017年3月,梳理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研究,初步拟定研究框架。

2.启动阶段。2017年3月—2017年6月,完成课题申报、开题论证、进行子课题研究分解并制定研究方案,全面进入课题研究。

3.实施阶段。2017年7月—2019年3月为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1)2017年7月—2018年8月,全面规划和进行学校、班级基础硬件建设,让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共生德育氛围;创编一整套《共生德育校本课程》。

(2)2017年7月—2019年3月,每周班级开展共生德育常规活动;每月根据不同的德育主题,开展共生德育主题活动;每学期围绕共生理念,开展学校共生德育特色活动,汇编《共生德育活动集锦》。活动中,对共生德育活动效果评价、总结,反思,修改和完善活动设置和评价体系,整理出《共生德育论文成果集》。

(3)2017年7月—2019年3月,学期初,统筹安排和开设共生德育国家课程、专题课程、选修课程,制定共生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学期中,通过课程研讨等,搜集《共生德育课堂实录》。学期末,对共生德育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价、总结,反思,修改和完善共生德育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整理出《共生德育论文成果集》。

(4)2017年7月—2019年3月,利用一切与共生德育相关的校园文化、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德育评价等精髓设计和汇编入学校校刊《我们》之中。

4.总结阶段。2019年4月—2019年6月,梳理、总结、整理成果,终期结题。

课题申报模板:3436-基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

基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共生德育建设的实践研究问题的提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文中也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就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时代的发展呼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0med2o5nm0088t3x4ji0cqsi0v0jd00p7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