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触媒的城郊商业街区场景化空间营造
■ 从晚婷 CONG Wanting 赵秀敏 ZHAO Xiumin 石坚韧 SHI Jianren
【摘 要】【摘 要】 文章阐述了商业街区历史沿革,引入触媒和场景理论,探讨场景空间的媒介作用。结合实例,聚焦杭州城郊商业街区空间活力,提出场景化的活力策略,根据触媒元素和场景化分析,最终进行总体场景化构建,旨在为城市商业街区活力空间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模式。 【期刊名称】《住宅科技》 【年(卷),期】2019(039)009 【总页数】5
【关键词】【关键词】触媒;场景;商业街区;活力营造
从晚婷,浙江省重点培育智库、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 0 1 7级研究生;赵秀敏,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石坚韧,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滨水景区声景观知数字化解析及组景法则可视化表达”(编号:L Y 1 9 E 0 8 0 0 0 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健康社区活力空间的图形化解析与积极设计研究”(编号:1 8 Y J A Z H 1 3 9);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艺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科交叉的翻转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研究”(编号:X G J 1 8 0 3 9)。
0 引言
关于“商业步行街”,相关文献主要将其分为人性化设计、场所精神、行为心理、活力营造、步行街区几个方面:关惠中(2 0 1 6)提出将“体验式设计”融入商业步行街空间,旨在调动多感官体验、促进行为参与,使步行街空间更
具活力[1];余就荣(2 0 1 7)认为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重要构成要素,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人行的需要及行为心理特征分析[2];林幼丹(2 0 1 2)认为商业步行街的外部空间设计,应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出发点,兼顾地域文化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人性化”购物环境,从而繁荣商贸经济 [3];Martina L?w(2 0 1 6)提出空间的生成法则与空间中的社会结构,并提出了8个命题,如空间由“间隔与综合”形成、构成空间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行动情境中所发现的象征性和物质性因素、行动者的习惯、结构性组织的纳入和排斥、人类的身体能力等[4];言语、徐磊青(2 0 1 6)从环境行为学和社会学视角,提出存量优化时代重在记忆空间与文化社群营造[5]。 综上所述,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商业街设计中,要在充分考虑到人的环境行为、各种感受及需求的基础上,去创造满足人的行为和需求的空间环境。在改造已建成商业街区时,应兼顾地域文化特色,尊重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脉,实现城市步行街区动态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1 商业街历史沿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商业街区慢慢发生变化。商业街从最初在人类聚居地交通节点附近进行的集市交易空间,到先秦后的里坊制度、唐朝的东西市制度、北宋以后的街巷空间,再到元朝繁荣的自由贸易,开始逐渐出现接近现代意义的商业街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和拓宽马路,对原有街区形式造成了严重冲击。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购物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购物需求容易满足,人们更加注重购物的体验过程,传统的商业步行街与人们的需求已有所不适应,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营造一种商业场景给消费者以美好的购物体验,激活商业行为,逐渐成为设计的重点。
2 触媒空间主导的场景化商业街
2.1 触媒
触媒,又名催化剂,来源于化学。作为一种新元素,可以刺激或激发其他行为的发生,也可以加快功能业态的转换或者提升空间中其他元素的价值。例如,人在马路上闲逛,闻到香气后,进到咖啡馆喝咖啡,这一系列的行为即触媒反应。 2.2 场景
场景一词最早来源于scenes的翻译,多用于电影学、动画设计。近年来,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国内外学者将场景广泛应用于传播学、社会学、设计学领域。2 0世纪8 0年代,以特里·克拉克为首的研究团队将场景引入到城市社会学的范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作为城市研究新范式的“场景理论”。
2.3 场景空间的媒介作用
目前,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含义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除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城市中的街道实体空间、建筑物也慢慢成为了传递信息的媒介。例如,商业中心通过营造主题场景将信息成功传递给消费者,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变化,从而引发消费行为的产生。“媒介即是信息”,场景空间本身就具有媒介作用。在城市生活中,场景空间(如街头巷尾、广场、街道、建筑物等)整合多种媒介元素,成为构筑意义、传递信息的媒介。在场景空间中,很多物质都能成为媒介,甚至是空间与空间的交错叠加,都能共同给消费者带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及味觉的全方位体验。大面积绿化被硬质铺装取代,屋顶绿化并未实现。